化工儀器網手機版
移動端訪問更便捷利用濕度捕碳?新研究探索材料的捕碳能力
2025年04月07日 11:54:15
來源:化工儀器網 作者:小王 點擊量:5812

最近美國西北大學科學家開展一項新的研究,將目標放到了捕碳材料本身,并發現了多種成本低且儲量豐富,可以依靠濕度變化直接從空氣中捕碳的材料,有望發展處更具潛力的二氧化碳捕獲方法。
碳排放是社會發展,城市化建設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情況,人類的活動幾乎每時每刻都伴隨著碳排。與此同時,碳排也是造成溫室效應的誘因。因此,理想情況,將碳足跡控制在環境自我調節的范圍內是解決溫室效應,促進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而這便是目前全球范圍內,眾多國家都在努力觸及的“雙碳”目標。
而在這個過程中,“捕碳”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所謂捕碳,即碳捕捉與封存,概括來說,指的是利用技術手段將工業生產、能源利用等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CO?)分離出來,并運輸到特定地點進行長期封存,以減少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技術體系。
目前常用的捕碳方法包括氣體分離膜法、氣體吸附法、富氧燃燒捕捉技術、直接空氣捕集(DAC)技術等,但是這些技術普遍存在三個問題,即成本、能耗、大規模適用性。簡單來說就是成本高昂,能耗較高,大規模應用穩定性欠佳。而這也是為什么捕碳技術現階段商業化普及度較低的原因。
而就在最近美國西北大學科學家開展一項新的研究,將目標放到了捕碳材料本身,并發現了多種成本低且儲量豐富,可以依靠濕度變化直接從空氣中捕碳的材料,有望發展處更具潛力的二氧化碳捕獲方法。
據悉,團隊創建了一個結構化的實驗框架,比較了包括活性炭、納米結構石墨、碳納米管和片狀石墨等碳質材料、以及包括鐵、鋁和錳氧化物在內的金屬氧化物納米顆粒在內,多種納米材料利用濕度變化捕碳的潛力。實驗結果證明了氧化鋁和活性炭在捕碳速度上具備優勢,氧化鐵和納米結構石墨在捕碳量上具備優勢。并且實驗證明了約50至150埃的中等孔徑范圍材料,捕碳效率最高。
基于此,團隊證明了通過使用可持續、豐富且廉價的材料,能夠有效降低直接空氣捕獲技術的成本和能耗。并且這種方法與傳統的氣體吸附法一樣,具備了操作簡便、適應性強的優勢,同時還能夠靈活應用在復雜氣體成分的工業廢氣處理中。更重要的是,該技術還有與其他系統協同作用的可行性。相信,隨著技術的進步和規模的擴大,該成果能夠幫助捕碳技術實現成本降低,以及應用范圍的不斷擴大。
相關閱讀 Related Reading
查看更多+-
近日,我國科學家研制出基于“鎧甲”傳感材料的抗硫中毒的便攜式硫化氫氣體檢測儀,將為相關行業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檢測解決方案。2025-04-30 11:09:56
-
近日,蘭州新區生態環境局委托甘肅中鑫項目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組織公開招標,為化工園區揮發性有機物監管能力提升采購車載 VOCs 監測系...2025-04-30 09:30:04
-
預算794.8萬元 伊犁哈薩克生態環境局采購一批細顆粒物檢測儀器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生態環境局就“伊犁州細顆粒物組分監測能力建設項目”發布招標公告,預算794.8萬元。2025-04-25 13:10:20 -
上海麥越環境技術有限公司攜M-2060S惡臭在線監測系統、M-2060P便攜式檢測系統及廢氣治理項目亮相第26屆中國環博會,展示了...2025-04-24 14:23:17
-
三大創新儀器解碼多場景環境監測 四方儀器閃耀2025中國環博會
作為一家專業提供氣體成分及流量測量方案的高新技術企業,四方光電(武漢)儀器有限公司攜前沿技術成果驚艷亮相,全方位展現其以核心傳感技...2025-04-24 09:33:09 -
紅譜科技完成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 加速技術迭代與產業布局
紅譜科技近日完成Pre-A輪融資,融資金額數千萬元人民幣,資金將用于加速產品技術迭代、拓寬產業賽道布局、拓展全球銷售渠道,還將探索...2025-04-22 10:55:58
版權與免責聲明
-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③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