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豬丹毒病原學流行病學和臨床特征
閱讀:1171 發布時間:2010-12-3豬丹毒(quarantine of swine eryspelas)是由豬丹毒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傳染病。急性者常伴隨敗血癥;亞急性者以皮膚發生特異性疹塊為特點,俗稱“打火印”;慢性者以關節炎和疣狀心內膜炎為特點。該病是豬的常發病之一,對養豬業危害很大。
一、病原學
豬丹毒桿菌是細長的革蘭陽性小桿菌,在動物組織中呈短斷頭發狀。該菌無芽孢和莢膜,無鞭毛不能運動。在血清瓊脂上長成針尖狀如露珠的透明細小菌落;在血液瓊脂上生長帶有狹窄的綠色溶血環的微小菌落;明膠穿刺線長成試管刷狀。該菌能發酵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和乳糖,能產生硫化氫,不產生靛基質。
豬丹毒桿菌對熱、堿類消毒藥、含氯制劑等敏感。
二、流行病學特征
該病主要發生于豬,禽類和人其他動物也可感染。以2~6個月的幼豬zui易感。病豬、帶菌豬和其他帶菌畜禽是本病的傳染來源。其感染途徑是消化道和損傷的皮膚,吸血昆蟲也可傳播本病,使該病的流行有一定的季節性。
三、臨床特征
急性豬丹毒使豬體溫升高達42-43℃,稽留熱,精神不振,步行不穩,全身皮膚尤其是胸部、腹部、四肢內側和耳部等皮膚較薄處出現不規則的鮮紅斑塊,初為淡紅色,漸漸變為暗紫色,指壓退色,去壓又恢復,不突出手皮膚,也不壞死。有時后肢麻痹,呼吸困難,寒戰絕食,多數1-2天死亡,或轉為慢性。
亞急性豬丹毒以皮膚出現疹塊為特征。病初精神不振,食欲降低,體溫升高,1-2天后。即在背部、胸頸和四肢發生方形、圓形或菱形的疹塊,所以又叫疹塊型豬丹毒。初堅硬后變為紅色,突出于皮膚表面,中間蒼白,界限明顯,有時許多小疹塊合并成大疹塊,這時病豬體溫升高、精神委頓、食欲消失、結膜發炎、大便秘結。病程約6-8天,疹塊顏色漸退,形成千癰,脫落而自愈,或轉為慢性型和敗血型。
慢性型豬丹毒主要表現為關節炎,使關節腫脹熱痛,行走困難,有時發生心內膜炎,使呼吸和心臟機能障礙,咳嗽,呼吸困難,四肢及腹胸部出現浮腫,生長發育不良,體質虛弱,失去飼養價值。
急性病者表現為急性敗血性變化和皮膚產生特征性的紅斑。胃黏膜充血、出血,胃底黏膜脫落,小腸黏膜主要在十二指腸和空腸前半部有出血性炎癥。脾充血腫大,櫻桃紅色。淋巴結充血,腫大和點狀出血。肝充血,紅棕色。腎渾濁腫脹,嚴重者呈藍紫色,俗名大彩腎。
亞急性病者在耳、頸、背、腹、大腿等處的皮膚上產生許多疹塊,與周圍皮膚界限明顯,由于皮膚腫脹壓迫血管,使疹塊中央變為蒼白色,周圍繞有一圈紅暈。
慢性病主要為關節炎、心內膜炎和皮膚壞死。關節炎常發生在腕關節、跗關節和股關節,是一種多發性的慢性增生性關節炎。心內膜炎主要發生在二尖瓣,瓣膜上附有大片血栓性贅生物,菜花狀。壞死性皮炎常發生在耳、背、肩、尾等處,為疹塊轉化而來,有時耳殼或尾部發生脫落。
防治措施
青霉素治療該病,其次土霉素、金霉素、四環素等都可用于治療。
加強飼養管理,搞好衛生消毒,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每年注射2次豬丹毒菌苗,加強免疫能力。
屠宰發現豬丹毒時,肉尸和內臟有顯著病變者作工業用;有輕微病變者,肉尸、內臟高溫處理后出場,脂肪用于煉制,豬皮消毒后出場,血液工業用。
死亡豬要化制,*消毒,防止病原菌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