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北京大學郭巖教授新文章登世界*醫學期刊
閱讀:930 發布時間:2011-9-27生物通報道 近日來自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與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上發表了《關于中國住院分娩策略和新生兒死亡》的研究論文。據報道,The Lancet雜志是目前世界醫學界zui的學術刊物之一,也是影響因子zui高的SCI刊物之一,2010年影響因子高達33.63,其在醫學界的影響甚至超過了《Nature》和《Science》。
文章的通訊作者之一是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衛生政策與管理學系的郭巖教授,他1982年獲得北京醫學院醫學學士學位,之后留學美國圖蘭大學獲得碩士學位,現任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衛生管理學教授,北京大學醫學部黨委書記。
2010年郭巖教授曾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在《柳葉刀》雜志第9720期發表了題為“Causes of deaths in children younger than 5 years in China in 2008”的研究論文。在這篇文章中其指出早產并發癥致死或將成為中國兒童死亡的首要死因,先天性異常、意外傷害和嬰兒猝死綜合征等所占死因比重將繼續增加。專家對這篇文章發表評價指出:“作者對迄今未加以利用的中文出版的文章中的數據加以綜合分析,充分挖掘了中文出版物這一被忽視的寶貴資源,經過標準的方法分析,從而得出中國新生兒和兒童死亡率的趨勢和原因。他們的研究成果非常突出,為社會提供了有關兒童死亡率估計、趨勢和差異性方面的重要信息和方法。這個新的分析報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此次郭巖教授在去年的研究成果基礎上進一步針對住院分娩策略對新生兒死亡的影響進行了評估。默克密理博甲基化DNA分離試劑盒,簡單快速實現甲基化DNA富集,資料免費索取
降低孕產婦、兒童和新生兒死亡是實現聯合*年發展目標的重要內容。盡管降低新生兒死亡的有效干預措施已經非常明確,但是如何在衛生資源相對短缺的發展中國家提供有效的服務仍然存在很大挑戰。因全面住院分娩策略的效果尚不清楚,很多發展中國家都主張培訓社區醫生(如助產士)以進行家庭助產的干預策略,因而政策干預重點往往都放在了社區和外展服務上。作為zui大的發展中國家,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則提倡和推動住院分娩。
該研究利用中國孕產婦和兒童死亡監測監測點數據,分析了1996-2008年中國150萬活產新生兒的死亡情況,發現12年間,中國新生兒死亡率下降過半,住院分娩活產與非住院分娩活產新生兒死亡的相對危險度為0.30到0.52,住院分娩可降低新生兒死亡的比例在48%-70%之間。這一結果提示中國全面住院分娩策略在降低新生兒死亡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國的非住院分娩活產新生兒死亡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水平相當,但是住院分娩可降低新生兒死亡的效果卻大大的高于其他國家的社區干預策略的效果。
研究進一步發現即便是住院分娩的活產,其新生兒死亡率依然存在較大的地區差異。中國住院分娩活產的新生兒死亡率按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等級的降低而升高。其中在城市醫院出生的新生兒死亡風險僅為5.7‰,而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zui低的農村四類地區醫院出生的新生兒死亡風險則為城市地區的約4倍。這一結果提示盡管中國住院分娩策略取得了成功,但是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低下的地區的醫院產科服務質量依然需要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