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動態
中國農大長江學者PNAS發表新文章
閱讀:379 發布時間:2011-4-9生物通報道 3月28日,中國農業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刊物《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發表了題為“保障糧食安全的土壤-作物綜合管理體系”(Integrated Soil-Crop System Management for Food Security)的研究論文。
如何加速細胞培養與分析和蛋白純化流程,請關注Millipore新產品,索要相關技術資料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張福鎖教授,他是我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曾獲得人事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現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973計劃項目科學家。張福鎖近年來主要從事植物營養生理、生態和遺傳學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多項突出研究成果。在本領域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40多篇,被同行引用200余次
“十一五”以來,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張福鎖教授領導的團隊在973項目“主要糧食作物高產栽培與資源利用的基礎研究”和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農作物*養分管理技術研究與應用”的支持下,建立全國協作網,并與美國、德國科學家開展緊密合作,深入研究“土壤-作物體系綜合管理” 的理論與技術,以期為解決上快速發展中國家糧食安全和資源環境安全的問題探索可行的途徑。
該文全面報道了這一研究在理論與技術上取得的成果。課題組建立了土壤-作物系統綜合管理(ISSM)的理論框架與技術途徑,主要包括基于作物生態生理模型(Hybrid-Maize Model) 和多年氣象資料,從品種、密度和播期等措施上對玉米生產體系中進行重新設計,以zui大限度利用光溫資源,提高玉米產量;基于根層養分調控的原理,合理施肥滿足高產群體的養分需求,避免不合理的施肥造成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立足土壤-作物系統綜合管理,課題組近年來在我國東北、華北和西北等玉米產區開展了66個田間試驗,并將研究結果與4548個農戶調查數據、43個高產栽培研究相比較。研究結果表明,與農民習慣相比,高產栽培研究盡管大幅度提高了玉米產量,但氮肥用量與農民習慣相比幾乎增加了3倍,氮素生產效率不高、損失嚴重;而土壤-作物系統綜合管理在不增加氮肥用量的同時,將玉米產量從6.8噸/公頃(t/ha)增加到13.0噸/公頃,增幅達91%,相應的氮肥生產效率從每公斤氮肥生產26公斤糧食增加到57公斤糧食,同時實現了作物高產與資源的目標。這一工作為上農業科技創新提供了一個成功的案例,它表明,與對生物技術的期待同等重要地,土壤-作物體系綜合管理可以在保障糧食安全和資源環境安全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該論文的發表是以張福鎖教授為學科帶頭人的植物營養團隊立足國家重大需求、在農業生產實踐中開展前沿理論研究、發表*文章的又一重大成果,是繼2007年和2009年在PNAS和2010年在Science上發表論文以來的又一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