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動態
青年專家張立新Nature子刊發表新文章
閱讀:1786 發布時間:2011-4-16生物通報道 近日來自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及遺傳與發育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擬南芥中證實錨蛋白LTD在捕光葉綠素結合蛋白分選進入特定的蛋白輸入途徑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新研究發現推動科學家們更深入地了解了核編碼葉綠體蛋白的轉運機制。相關論文在線發表在4月12日的《自然通信》(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答簡單問卷,免費索取Eppendorf 2011年產品目錄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張立新研究員,其早年畢業于四川大學,2000年度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2007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礎基金資助,以其在科研中的突出成果先后獲得“新世紀百千萬人才計劃*人才”、北京青年科技獎、*十一屆青年科技獎等獎勵。近年來在國內外核心刊物Plant Cell、Plant J. Plant Physiol.等發表論文60余篇,被SCI引用500余次。
葉綠體是綠色植物細胞中重要的細胞器,在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他多種重要生理過程中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葉綠體不僅是植物通過光合作用還原和同化二氧化碳形成碳水化合物的場所,同時也是植物氨基酸、脂肪酸和萜類化合物合成以及亞硝酸鹽和硫酸鹽還原的重要場所。在高等植物中,葉綠體蛋白質數量約占其蛋白總數的10-25%。由于葉綠體的半自主性,大部分葉綠體蛋白是由核基因編碼,胞質合成為前體后,通過葉綠體外被膜和內被膜上的移位酶將蛋白質轉入葉綠體,并在隨后通過四種不同的途徑在類囊體膜上定位和轉移的。然而一直以來科學家們對于將核編碼葉綠體蛋白轉運至這些途徑的相關機制并不十分清楚。
在這篇文章中,張立新課題組研究人員在擬南芥上對一種錨蛋白LTD(其突變可引起捕光葉綠素結合蛋白轉運缺陷)進行了亞細胞定位成像分析,證實LTD定位在擬南芥細胞的葉綠體上。進而研究人員利用酵母雙雜交的方法篩選證實LTD可與信號識別顆粒(SRP)介導的蛋白識別轉運途徑及葉綠體內被膜上的蛋白質相互作用。研究結果表明LTD在捕光葉綠素結合蛋白分選并輸入到葉綠體SRP依賴的蛋白識別轉運途徑中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
(生物通:何嬙)
作者簡介:
張立新 男,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現任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擔任中國科學院光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主任,植物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中國植物學會副秘書長、中國植物生理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常務理事,Advances in Photosynthesis and Respiration的編委,Molecular Plant,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科學通報》、《植物學報》和《生物物理學報》等刊物編委等職務。
個人經歷
1992年四川大學學士,1997年蘭州大學博士,同年進入芬蘭圖爾庫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曾在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蘭州大學工作,2000年度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 200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杰出基金資助。2008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計劃*人才”。2009年獲得“北京青年科技獎”,2010年榮獲“*十一屆青年科技獎”獎勵。主要從事光合作用功能調控機理的研究。現主持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等多項科研項目。近年來在國內外核心刊物Plant Cell、Plant J. Plant Physiol.等發表論文60余篇,被SCI引用500余次,并應邀在國內和會議上作學術報告10余次
主要研究方向:
葉綠體發育與光合作用功能基因組學,主要包括高等植物葉綠體發育的分子調控、類囊體膜色素蛋白復合物合成和降解的機理、光合作用光保護和光抑制的分子基礎、葉綠體基因表達調控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