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動態
湖南大學PNAS新文章
閱讀:472 發布時間:2011-4-18生物通報道 近期湖南大學化學生物傳感與計量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柯敏教授課題組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資助下,在核酸適配體的腫瘤活體熒光分子成像研究中提出了基于細胞膜蛋白觸發構型變化的“激活式核酸適配體探針”概念,設計合成了一種針對腫瘤細胞特異性表達蛋白的發夾型激活式核酸適配體探針,顯著提高腫瘤細胞成像反差、縮短檢測時間,成功用于裸鼠腫瘤活體實時熒光成像。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PNAS 2011, 108, 3900-3905)。自然出版集團期刊SciBX用核酸適配體成像(Imaging with aptamers)為題對該工作迅速以封面故事(Cover Story)形式進行了亮點報道和評述。
Taq酶采用新型熱啟動技術,Stratagene同步*的超快速定量PCR試劑盒試用裝免費申請中,快來參與吧!
領導這一項目的王珂敏教授為湖南寧鄉人,早年畢業于湖南大學化學化工系。歷任湖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院長、湖南大學副校長、校長。現任湖南省科學技術廳黨組書記、廳長,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
核酸適配體(又稱Aptamer)是利用核苷酸之間嚴格的識別能力和親和力而設計的人工合成寡核苷酸,并通過指數富集配體的系統進化(SELEX)技術篩選而獲得。它不僅具有類似抗體對靶標高特異性和高親和力的特點,更在許多方面優于抗體,如:靶標種類豐富(包括離子、有機染料、蛋白、完整的腫瘤細胞等)、合成方法簡便且重復性好、修飾靈活以及便于長期貯存和常溫運輸等。特別是作為一種分子量小、陰離子性且無免疫原性的分子探針,核酸適配體在活體內具有組織滲透和吞噬速率快,血液和非靶組織滯留時間短和靶組織聚集效率高等優勢,是一種潛在理想的活體成像探針。傳統的核酸適配體活體成像探針主要是采用“always on”模式,由于信號始終存在,在活體內往往表現出背景信號高、檢測時間長、成像對比度不高和靈敏度有限等缺點。如果能夠巧妙設計只有在特定靶腫瘤目標刺激下才能產生可檢測信號的激活式核酸適配體成像探針,則有可能顯著降低活體成像背景,縮短檢測時間,提高腫瘤成像對比度和檢測靈敏度,為活體腫瘤的診斷分析提供一種更為理想的成像模式。
針對活體腫瘤的高靈敏度、高特異性檢測需要,該課題組創新性的提出了“激活式核酸適配體探針”的概念,以人類急性白血病細胞CCRF-CEM細胞的核酸適配體為模型,構建了針對CCRF-CEM細胞膜表面腫瘤標志性蛋白的激活式核酸適配體探針,不僅成功實現了緩沖液和血清體系中CCRF-CEM細胞的快速、靈敏、特異檢測以及活體內CCRF-CEM腫瘤的高對比度和特異性診斷成像,而且與傳統“always on”單熒光標記核酸適配體探針相比,成像反差顯著提高,檢測時間也由原來的數小時縮短至十幾分鐘。該研究不僅為核酸適配體在腫瘤活細胞檢測和活體成像研究中的應用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和思路,而且為腫瘤活體熒光分子成像領域開發了一類具有普遍適用潛力的激活式分子探針,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廣泛的臨床前實驗以及臨床實驗應用前景。
(生物通:何嬙)
附:
王柯敏
男,漢族,1957年8月出生,湖南寧鄉人。1975年6月參加工作,1985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湖南大學化學化工系分析化學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理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歷任湖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院長、湖南大學副校長,校長。現任湖南省科學技術廳黨組書記、廳長,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
個人簡歷
1978.02——1987.12 湖南大學化學化工系分析化學專業學習,獲理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
1987.12——1989.02 湖南大學化學化工系教師;
1989.02——1991.01 瑞士蘇黎世聯邦高等理工學院博士后;
1991.01——1992.09 湖南大學化學化工系教師;
1992.09——1996.10 湖南大學化學化工系副主任、主任(1989年和1992年先后破格晉升為副教授、教授,1995年批準為博士生導師);
1996.10——1997.03 湖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院長;
1997.03——1997.09 湖南大學副校長、黨委委員;
1997.09——1999.05 湖南大學常務副校長、黨委委員;
1999.05——2000.04 湖南大學校長、黨委委員;
2000.04——2003.04 湖南大學校長、黨委常委(2001.10—2005.03 兼化學生物傳感與計量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2003.02—— 湖南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2004.03—2005.01 在中央黨校一年制中青年干部培訓班學習)。
中共十五大、十七大代表。
學術成果
為1998年度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在納米尺度及單分子水平上的生物分析化學、納米生物技術、納米生物醫學器件、化學與生物傳感技術等領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先后主持*、部省級等科研項目30余項,其中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基礎研究重大項目前期研究專項、湖南省重中之重項目、教育部重大項目等。為兩項國家重點基礎發展規劃(973計劃)子項目負責人。先后獲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中國化學會首屆梁樹權基礎分析化學獎、中國科協第三屆青年科技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機械工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高校科技進步一等獎、湖南省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湖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科技進步三等獎、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