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動態
北京大學Nature文章
閱讀:306 發布時間:2013-9-6相比于白天,地球在夜晚時正以更高的速率變暖,是當前氣候變化遭受忽視的一個方面:在過去的50年里,日zui低溫度升高速度比日zui高溫度升高速度要快40%。這種不對稱變暖有可能造成重要的生物學影響,尤其是對溫度變化極其敏感的基本生態系統代謝過程。
在一期(9月4日)的《自然》(Nature)雜志上,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證實,晝夜溫度逐年變化對于北半球陸地植物生長和碳循環造成了區域性的顯著影響,并且在許多情況下是不利的影響。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的樸世龍(Shilong Piao)教授和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曾輝(Hui Zeng)教授是這篇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光合作用是由光線所驅動,因此只發生在白天,而植物和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卻持續地在進行。因此,夜間更快速的變暖可能是影響了呼吸作用而非光合作用,這有可能深遠地影響未來數十年生態系統對于預期暖化加劇的反應。但一直以來人們很少針對不對稱變化如何影響生態功能開展研究,尤其是大規模的研究。為了解答這一問題,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衛星的植物綠度指數(greenness)數據集。
作者們發現在1982-2009年這段時期內,例如北美西北部和日本等陰涼、潮濕的溫帶和北方地區,以及如西伯利亞和西藏高原等寒冷地區的生態系統從日間溫度升高中受益zui多。相比之下,在干燥的溫帶地區例如亞歐大陸中部和中國西部則顯示相反的效應:白天溫度增高與植物綠度指數下降相關。這些對比反應與生態系統中植物生長主要受溫度或水分限制這一預期結果呈廣泛一致。
更有趣的是,研究人員發現響應夜間zui低溫度升高,許多的北方和潮濕溫帶地區的生態系統變得不太好。與之相反,在許多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區,例如中國和美國北部的草原,夜間zui低溫度升高與植物綠度指數呈正相關。
研究人員采用一種統計學方法控制了其他起作用的環境變量,例如太陽輻射和降水。這使得他們能夠將逐年對于白天zui大和夜間zui小溫度變化的綠度指數反應分開。作者們采用其他的方法證實了他們研究結果的統計有效性,并分析了對于另一個氣候數據集以及在個別氣象站位點綠度指數反應的敏感性。這些不同的分析均獲得了廣泛一致的結論。
本研究的重要之處在于,研究人員采用各種大型數據集探究了生態系統對于不對稱變暖的反應。一個數據集是針對陸地和空氣之間的碳凈交換。作者們發現對于涼爽和潮濕北方生態系統這一數值與日間溫度變化呈正相關,而與夜間溫度呈負相關。他們還觀察發現巴羅角(Point Barrow)、阿拉斯加和冒納羅亞火山(Mauna Loa)、夏威夷的二氧化碳季節周期波動幅度以與北方區域晝夜溫度變化相同的方式發生改變。
這些研究結果強烈地支持了將更多的焦點放在晝夜溫度對生態系統的影響上,提高了我們了解和預測氣候變暖將如何影響地球生態系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