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動態
Nature Methods發表重要技術突破
閱讀:426 發布時間:2016-6-4Nature Methods發表重要技術突破
zui近,曾經備受關注的膨脹顯微技術在實踐中證明了自己的價值。華盛頓大學的研究團隊在Nature Methods雜志上發表文章,證實膨脹顯微技術能夠取得理想的成像效果。他們還開發了將熒光連在多聚體上的新方法,讓這種技術能夠使用傳統的熒光抗體和熒光蛋白。
幾個世紀以來,光學顯微鏡的“衍射極限”一直被認為是無法超越的。近年來,科學家們從不同途徑“突破”了這一極限,使人們能夠分辨相距少于200nm的兩個物體。這種超高分辨率顯微技術也因此獲得了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不過,這一技術需要昂貴的專業儀器,而且在厚樣本中效果并不那么理想。
去年年初,MIT學者Edward Boyden和同事在Science雜志上發布了用常規顯微鏡實現超高分辨率成像的膨脹顯微技術(expansion microscopy,ExM)。該技術利用吸水膨脹的聚合物放大組織樣本,操作非常簡便,成本也很低。(更多信息請參見:Science:低成本的超高分辨率成像)
Boyden等人使用膨脹顯微技術在常規共聚焦顯微鏡下成像了500×200×100微米的大腦組織切片,這么大的樣本原本是很難進行超高分辨率成像的。常規共聚焦顯微鏡進行熒光成像,分辨率一般只能達到幾百納米。他們卻通過膨脹顯微技術獲得了高達70nm的分辨率,正因如此該技術受到了研究者們的廣泛關注。
zui近,曾經備受關注的膨脹顯微技術在實踐中證明了自己的價值。華盛頓大學的研究團隊在Nature Methods雜志上發表文章,證實膨脹顯微技術能夠取得理想的成像效果。他們還開發了將熒光連在多聚體上的新方法,讓這種技術能夠使用傳統的熒光抗體和熒光蛋白。這項研究顯著簡化了膨脹顯微技術的操作步驟,大大拓展了可用的熒光標記。膨脹顯微技術由此取得了重要技術突破,有望廣泛應用到眾多科研領域中。
Edward Boyden是生物工程和神經學領域的學者,致力于開發探索復雜生物體系的分析工具。2015年,Boyden作為光遺傳學技術與斯坦福大學的Karl Deisseroth一同獲得了生命科學突破獎。這是俄羅斯億萬富翁Yuri Milner等企業家共同設立的一個巨獎,主要獎勵在生命科學等領域取得重要成就的科學家,給他們提供更自由和更多的機會,幫助他們取得更大的成就。
今年四月,Boyden領導研究團隊開發了可以追蹤和操縱基因表達的模塊化可編程蛋白,并將這一強大的研究工具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志上。這些蛋白能夠自定義結合任意RNA序列,在生物和生物工程領域有廣泛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