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美國J·克雷格·文特爾研究所的一個研究小組報告稱,他們合成了一個人工基因組,并用它使一個被掏空的單細胞細菌“*”。研究人員表示,這是*個*由人造基因指令控制的細胞,它向人造生命形式邁出了關鍵一步。
研究人員的報告發表在美國《科學》雜志上,歷經多次失敗的嘗試后,研究人員們終使植入人造DNA的細菌重新獲得生命,并開始在實驗室的培養皿中繁殖。“這是*個人造細胞,”領導研究的克雷格·文特爾說,“這是地球上*個父母是電腦、卻可以進行自我復制的物種。”
生物倫理學家認為文特爾等人的研究證明了化學合成的遺傳物質和生物合成的沒有區別,生命活動不需要特殊的“活力”,所以歡呼這項成果極為重大。但是這一點不需要文特爾等人來證明。“活力論”早在生物學界就沒有了市場,生物學家早就確信,只要兩個分子的化學結構相同,不管用什么方法合成,其性質就不會有任何區別。“人造細胞”的支持者聲稱這項技術有廣闊的前景,將來能夠用于制造生物燃料、疫苗等。但是用遺傳工程的辦法現在就都能實現這些作用,而且可以更方便、更便宜地實現。所謂的“人造細胞”技術也沒有出現新的或更大的風險。反對者所擔心的那些風險,遺傳工程同樣有,并不新鮮。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