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環保組織紛繁購置便攜式檢測儀器
閱讀:1499 發布時間:2013-5-20
環境綠皮書主編劉鑒強對記者說,過去一年是近年來公眾參與環境維護范圍zui廣、力度zui大、水平zui激烈的一年,并且或多或少獲得了效果,得到了政府的良性回應。
民間環保熱情高漲
“固然有些人對環境維護不斷心存絕望,但遇上了環境傷害問題,看到了排污口,看到了渣滓隨意堆放,看到了有人張網捕鳥、下毒害鳥,看到鯊魚在海洋中失望地死去,看到江豚面臨滅絕,看到了自然林被交換為人工林,還是會有人本能地拿起,把這音訊及時地通報給與環境維護有關的各個部門。”作為自然大學的發起人,李察看到近年來公眾正在成為環境維護的主要力氣。
李在承受法治周末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幾年,公眾參與環境維護呈現了“無限的可能”,很大水平上得益于網絡開展:“很多從體制上的事情,技術協助完成了打破。”
這種“可能”的表現,就是微博、等自媒體提高后,很多環境議題經過網絡得到了及時的分發,政府部門越不作為,議題的發酵和傳播速度就越快。
這種民間對環保的熱忱還表現在各種各樣的細微之處:
一年多前,公民李用在微博上向網友募集來的5萬元購置便攜式激光粉塵檢測儀的時分,PM2.5粉塵檢測儀這個詞在中國剛剛熱起來,彼時美國駐華大*發布了他們監測到的PM2.5數據,經網絡傳播和*部門回應后越發繁華。
李買的這兩臺機器,一臺用在上海,一臺用在廣州。這是民間自發檢測PM2.5運動的開端,名為“我為祖國測空氣”,爾后全國各地環保組織紛繁購置便攜式檢測儀器,在本地檢測空氣質量,一些人還在微博上實時播報檢測結果。
后來人們普遍以為,民間提供的這些數據,雖然并不一定科學和專業,卻給了公眾比照數據、激起言論施行監視等作用,并對后來的環保工作起了本質性的推進作用。
PM2.5歸入空氣質量指標
2013年開端,PM2.5已歸入環保部門監測空氣質量的6項指標,這個一年前還讓公眾生疏的名詞也疾速完成了其提高化。在1月份召開的全國環保工作會議上,環保部部長周生賢還表示今年將把PM2.5的監測、信息發布和污染防治作為環保工作的重點。
自發理解環境真相的各種“學習興味小組”大量降生,他們誨人不倦地去搜集各環保部門處分過的企業信息,并將其匯總到電子地圖上,然后對這些數據停止剖析應用,促進企業整改;
不少環保組織或者公民個人拿起低價的檢測儀,測空氣、測污水、測土壤、測噪音、測輻射、測甲醛;
更有人一次次不怕受阻去申請環境信息公開,以至尋求法律途徑,去催促那些怠于作為的環境監管部門實行職責……
“在過去,絕大多數公眾處于圍觀者的狀態,大家置信環境災難的受害者是少數人,是部分地域,與本人沒有多大關系,而近幾年,頻繁發作的大范圍環境污染事情敲響了警鐘,當人們發現,一切人都是環境災難的受害者的時分,沒有人會再忍受下去。”李對法治周末記者說。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吳逢時在研討去年發作的幾起環境公同事件時指出,公眾環境認識的提升是直接緣由之一,這種認識的覺悟,很大水平上歸因于整體生死水平進步帶動的對生活質量訴求的提升。
民間環保難題待解
在理想生活中,來自民間的自發性環境檢測常常會遭到社會的質疑。
去年環保組織“綠色戰爭”發布的兩份報告稱,服裝品牌上殘留有毒有害物質,對此,科普果殼網作者“青蛙隕石”就說:“NGO的優勢,不是監測,而是監視……而要想經過監測污染物來監視和推進企業的污染物減排,除非具備足夠強大的監測手腕和嚴謹的科學思想才能,否則,除了制造言論恐慌,很難真的推進環保。”
公眾環境研討中心主任馬軍卻以為,民間的檢測其實是對*監測的有效補充,有時分正是由于*數據的缺失,才招致了民間檢測的興起。
從李的閱歷來看,熱衷于以本人行動來推進環保進程的熱心公眾極有可能還存在資金方面的窘境。李在后來又發起過一項“我為祖國測重金屬”活動,而一臺便攜式重金屬檢測儀,大約需求40萬元,在拿到檢測儀之前,他只募集到了4萬多元,后來是經過向廠家爭取優惠并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才購得。這簡直是由公民個體發起并施行環保行動都會碰到的難題之一。
事實上,在法律層面,似乎立法者也對環境維護的民間力氣持慎重態度。在此前發布的環境監測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中,即明白規則了“未經批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公開觸及環境質量的環境監測信息”,后有環保部的官員對此回應稱,在草案中,并未限制個人對環境質量停止監測,只是規則在未經答應時,監測結果不能經過公共平臺停止發布。
這一條款引發了極大的爭議,許多學者和環保組織均提出批判,呼吁修正此條,落實公民對環境的知情權。
去年7月環保部環境監測司司長羅毅承受媒體采訪時說,因草案尚未成為正式法律,因而民間自測在當前并不違法。
雖然可能艱難多多,李依然很悲觀,他對法治周末記者說:“要改動說起來也容易。一切權利來自公眾,一切法律能量來自于公眾,一切改動的希望也來自于公眾。任何一個人都要為了維護本身的環境權益,而有所作為。只需公眾本身愿意起來,維護環境不會存在任何的艱難。、
《青年環境評論》主編霍偉亞以為,PM2.5疾速進入政府工作議程,并變得十分重要,既有客觀環境情況十分糟糕的緣由,也有來自民間的壓力。
去年7月,夏季正酣,北京、上海、杭州、武漢等9個城市的環保意愿者,分別走進機場、銀行、地鐵等公共場所,實地檢測室內溫度,倡導、監視各地“空調26度”理論。
事實上,早在2003年,“自然之友”等多家民間環保組織就發起過“26度空調理能行動”,號召在夏季將公眾場所的空調溫度調至26度,以減少能源耗費。2007年6月,*明白發出通知,請求一切公共建筑內的單位,除特殊單位或和特定請求的用戶之外,夏季室內空調溫度設置不得低于26攝氏度。
在剛剛過去的2012年,一系列觸及環境問題的公眾性事情引人矚目。在四川什邡,當地引入宏達鉬銅項目建立剛剛開工之際,什邡市民即匯集到市政府門口抗議示威;一個月后,在江蘇啟東,由于反對大型造紙廠尾水入海工程,啟東市民也走上街頭;到10月,在浙江寧波,當地市民理性有序地“漫步”,反對當地PX項目。這些事情zui終都以被反對的相關工程建立中止而告終。民間的環保熱情和力氣得到充沛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