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省人民*作出批復,原則同意《浙江省環境功能區劃》(以下簡稱《區劃》)。《區劃》的出臺,明確了各行政區域內不同環境功能分區的范圍面積、主導功能和環境目標,以及環境管控措施和項目負面清單等,形成了覆蓋全省的生態環境空間管制制度框架。省*明確,《區劃》是各地生態環境空間管制方面的基礎性、約束性和強制性規劃,是各類空間管制規劃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要求的重要依據。
自此,浙江成為全國*省域范圍內全面推行環境分區差別化管控、實現環境功能布局全覆蓋的省份。一雙“隱形的手”,正在全省劃出一個“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之江大地上的一寸寸土地,今后用做何處、如何發展,都有了明晰的目標方向。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浙江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國土空間碎片化、無序化開發問題也日益突出,生態環境空間被蠶食侵占等現象比較普遍。如何根據各地實際,編制出覆蓋全域的《區劃》,浙江可謂“3年磨一劍”。2013年,環保部啟動區劃編制試點,浙江被列為*3個試點之一。省委明確把“建立生態環境空間管制制度,編制全省環境功能區劃,劃定生態紅線”作為重點突破的改革事項,省*專門部署啟動《區劃》編制,并出臺《關于全面編制實施環境功能區劃加強全省生態環境空間管制的若干意見》指導《區劃》編制,省環保廳也同步下發既符合國家技術要求又具有浙江特色的《市縣環境功能區劃編制技術指南》。
前期的積累,為后期《區劃》的正式制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據省環保廳規財處處長喻志鋼介紹,為確保《區劃》編制質量,在編制省級《區劃》的同時,專門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湖州市區、長興縣、平湖市和開化縣等地先行開展《區劃》編制試點,為其他地方提供借鑒。此后,各地根據省*統一部署陸續編制《區劃》,一雙雙“隱形的手”開始仔細勘查丈量浙江每一寸土地的環境情況,一部部《區劃》陸續成形。
2015年初,各市縣《區劃》全部編制完成,先后通過省市縣三級審查,并經當地*和人大審議同意后,再由各市*統一報經省*批復實施。據省環保廳統計,全省11個設區市共編制71個市縣《區劃》。根據不同區域的不同環境目標,按6類分區要求共劃定各類環境功能分區2433個,各執行不同功能。其中,執行zui嚴保護標準的生態保護紅線區和生態功能保障區,占到國土空間的近三分之二。
根據《區劃》,*類是生態保護紅線區,這與環保部技術規范中的禁止準入區、與生態保護紅線的要求一致,面積占國土空間的20.35%;第二類是生態功能保障區,占45.53%;第三類是農產品安全保障區,占20.35%;第四類是人居環境保障區,占7.25%;第五類是環境優化準入區,具體指開發強度已經較大、污染較重的工業園區,占4.33%;第六類是環境重點準入區,用于重點開發、產業集聚的區域,占2.19%。 實行負面清單制度,是《區劃》的一大亮點。省環保廳根據國家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制定工業項目一、二、三類準入類別名單,作為各類環境功能區項目準入的基本依據。市縣《區劃》再根據當地產業特征,直接列出不允許準入的具體項目名單,這樣可以讓*管理人員和企業一目了然、方便操作、少走彎路,大大提高環境準入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區劃》中特別要求各地把城區和平原的主要河流、湖泊、濕地周邊50—100米左右濱岸帶劃入生態功能保障區(帶),提前劃為河道綠廊建設區和城市綠道建設區,明確禁止新建民宅和一類工業項目,現有的也要逐步退出。這樣,既可改善區域生態和景觀環境,也可以為今后發展留下一定空間。
《區劃》中對環境準入區進行了明確規定:475個開發比較成熟、并允許二類以上工業項目進入的各級工業園區和鄉鎮工業功能區或集聚點,被劃入環境優化準入區。除設區市以上*批準的重點鎮、中心鎮或綜合改革試點鎮外,其他鄉鎮不單獨劃定環境優化準入區。省*對《區劃》的批復中也同時強調:各地要突出主導環境功能,實行分區差別化管理。例如,自然生態紅線區要實行強制性保護,嚴守生態安全底線;生態功能保障區要以生態保護為主,嚴格控制各類開發活動;環境優化準入區和環境重點準入區,要嚴格項目環境準入,控制新增污染排放,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健康安全的生產環境。
目前,省環保廳正組織各地抓緊對全省環境功能區劃圖集進行校核,屆時將形成全省“一個區劃一張圖”的生態環境空間管制制度框架,真正實現“可指導、可操作、可落地”。下一步,省環保廳還將配套制定全省環境功能區劃管理辦法,對空間管制、區劃管理等作出具體規定,增強《區劃》執行剛性。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化工儀器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