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產品關鍵字:
郵編:200431
聯系人:王小姐
電話:021-56640936
傳真:021-33250231
手機:13122441390 15900755943
留言:發送留言
個性化:www.shifengsj.com
網址:www.shfeng-edu.com
商鋪:http://www.grannyfreesex.com/st236594/
士鋒生物質粒DNA的限制性內切酶酶切分析
點擊次數:870 發布時間:2013-10-30
相關基礎知識
限制性核酸內切酶:是一類能識別雙鏈DNA分子特異性核酸序列的DNA水解酶。它是基因工程中用于體外剪切基因片段的重要工具酶。
上世紀七十年代,當人們在對噬菌體的宿主特異性的限制-修飾現象進行研究時,發現了限制性內切酶。*被發現的限制性內切酶包括來源于大腸桿菌的EcoR I和EcoR II,以及來源于流感嗜血桿菌(Heamophilus influenzae)的Hind II和Hind III。這些酶可在特定位點切開DNA,產生可體外連接的基因片段。研究者很快發現內切酶是研究基因組成、功能及表達非常有用的工具。
1)寄主控制的限制與修飾現象
限制與修飾系統是細菌細胞的一種防衛手段。各種細菌都能合成一種或幾種能夠切割DNA雙鏈的核酸內切酶,它們以此來限制外源DNA存在于自身細胞內,但合成這種酶的細胞自身的DNA不受影響,因為這種細胞還合成了一種修飾酶,對自身的DNA進行了修飾,限制性酶對修飾過的DNA不能起作用。這種現象被稱為寄主控制的限制與修飾現象。
2)限制性核酸內切酶的類型及特性
按限制酶的亞基組成和切斷核酸情況 的不同,分為三類:
Ⅰ型
Ⅱ型*
Ⅲ型
*類(I型)限制性內切酶能識別專一的核苷酸順序,它們在識別位點很遠的地方任意切割DNA鏈,其切割的核苷酸順序沒有專一性,是隨機的。這類限制性內切酶在DNA重組技術或基因工程中用處不大,無法用于分析DNA結構或克隆基因。這類酶如Eco B、Eco K等。
第三類(III型)限制性內切酶也有專一的識別順序,在識別順序旁邊幾個核苷酸對的固定位置上切割雙鏈。但這幾個核苷酸對也不是特異性的。因此,這種限制性內切酶切割后產生的一定長度DNA段,具有各種單鏈末端。因此也不能應用于基因克隆。
第二類(II型)限制性內切酶能識別專一的核苷酸順序,并在該順序內的固定位置上切割雙鏈。由于這類限制性內切酶的識別和切割的核苷酸都是專一的。因此,這種限制性內切酶是DNA重組技術中zui常用的工具酶之一。
這種酶識別的專一核苷酸順序zui常見的是4個或6個核苷酸,少數也有識別5個核苷酸以及7個、8個、9個、10個和11個核苷酸的。這種酶的切割可以有兩種方式:
粘性末端 ;是交錯切割,結果形成兩條單鏈末端,這種末端的核苷酸順序是互補的,可形成氫鍵,所以稱為粘性末端。
各有一個單鏈末端,二條單鏈是互補的,其斷裂的磷酸二酯鍵以及氫鍵可通過DNA連接酶的作用而“粘合”。
平頭末端:
II型酶切割方式的另一種是在同一位置上切割雙鏈,產生平頭末端。例如EcoRV 的識別位置是:
3)同裂酶和同尾酶:
同裂酶:有時兩種限制性內切酶的識別核苷酸順序和切割位置都相同,這些有相同切點的酶稱為同裂酶(同切酶或異源同工酶)。
同裂酶差別只在于當識別順序中有甲基化的核苷酸時,一種限制性內切酶可以切割,另一種則不能。例如Hpa Ⅱ和MspⅠ的識別順序都是
5’……G| CG G……3’
3’……G GC| G……5’
如果其中有5’-甲基胞嘧啶,則只有Hpa Ⅱ能夠切割。
同尾酶:
有時兩種酶切割序列不*相同,但卻能產生相同的粘性末端,這類酶被稱為同尾酶
同尾酶的切割產物可以通過DNA連接酶將這類末端連接起來,但原來的酶切位點將被破壞。
4)限制性核酸內切酶的命名法
用屬名的頭一個字母和種名的頭兩個字母表示寄主菌的物種名稱,如E.coli 用Eco表示,所以用斜體字。
用一個字母代表菌株或型,如流感嗜血菌(Heamophilus influenzae)Rd菌株用d,即Hind。
如果一種特殊的寄主菌株,具有幾個不同的限制與修飾酶,則以羅馬數字表示,如Hind Ⅰ,Hind Ⅱ,Hind Ⅲ等。
3.酶切反應的設計一般應注意問題:
1)大多數限制酶貯存在50%甘油溶液中,以避免在-20℃條件下結冰。當zui終反應液中甘油濃度大于12%時,某些限制酶的識別特異性降低,從而抑制酶活性。因此加入反應的酶體積不超過反應總體積的10%。
2)反應混合物中基因組DNA底物的濃度不宜太大,小體積中過高濃度的基因組DNA會形成粘性DNA溶液,從而抑制酶的擴散,并降低酶活性。建議酶切反應的基因組DNA濃度為0.1-0.4μg/μl。同時RNA應該盡量消化去除。
3)當要用兩種或兩種以上限制酶切割DNA時,必須選擇好通用緩沖液,則兩種酶才可同時切割。
4)酶切底物DNA應具備一定的純度,其溶液中不能含有跡量酚、氯仿、乙醇,大于10mM的EDTA,SDS以及過量的鹽離子濃度,否則會不同程度地影響限制酶的活性。
5)反應混合液中加入濃度為0.1mg/ml的BSA,可維持酶的穩定性。
4.酶切實驗中的注意事項:
1)反應取酶時應使用無菌吸頭,以免污染酶液,同時應盡量縮短酶在溫室的放置時間。
2)反應混合物混勻時,應避免強烈振蕩以保證不使內切酶變性及DNA大分子的完整。
3)反應前的低速離心是必要的,這可使因混勻吸附于管壁上的液滴全部沉至管底。
4)終止酶反應可根據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
①酶切后不需進行下一步反應,可加入含EDTA的終止液終止反應。
②若需進一步反應(如連接,切割等),可將反應管置65℃保溫20-30分鐘,以滅活酶,終止反應。
③可用酚/氯仿抽提,乙醇沉淀。
5.酶切實驗設計的一般思路:
6.實驗材料與儀器
•質粒 pUCm-T-TaSTK
•RNase
用含有10mmol/LTris-HCl、15mmol/L NaCl溶液溶解Rnase到10mg/ml,沸水浴15min,保存到-20℃
•SacI 和 XbaI 核酸內切酶(Takara)
•酶解緩沖液(10×M buffer)
•離心機,水浴鍋
•10ml,50ml微量移液器,無菌的1.5ml EP管
實驗方法和步驟
1)質粒中RNA的酶
向30ml質粒溶液中加入10mg/ml Rnase 2ml,37℃水浴酶解0.5小時。
2)質粒DNA的限制性內切酶酶
Total ddH2O M Buffer SacI XbaI 質粒DNA
20ml 13ml 2ml 1ml 1ml 3ml
置于37℃水浴酶解16小時。酶解完成后,分別加入10倍的上樣緩沖液,然后各取15ml進行電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