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羅氏診斷生命科學教育研究基金”在上海頒發
11月23日,以“勵精彩,立未來”為主題的“羅氏診斷中國醫學及生命科學教育研究基金”2016年度頒獎典禮在上海隆重舉行。羅氏診斷秉承“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在不斷為中國引入zui科學的診斷技術之余,將繼續以推動中國健康事業創新和發展、提高中國的醫療水平為己任。
“羅氏診斷中國醫學及生命科學教育研究基金”分設“教育基金”和“研究基金”兩部分,對象包括醫學檢驗和生命科學專業大三、大四及研究生和在該領域有出色研究論文發表的青年人才,并始終以人才培養和推動中國健康事業發展為宗旨,鼓勵和尊重人才的創造性和多樣性。
今年,包括首都醫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廣州醫科大學、大連醫科大學、南開大學、四川大學、浙江大學、溫州醫科大學、安徽醫科大學、中南大學、新疆石河子大學、寧夏醫科大學、徐州醫科大學、南京大學、南京醫科大學、江蘇大學和重慶醫科大學在內的全國18所高校的128名學生、以及來自12所高校的12名科研人員分獲“羅氏診斷教育基金”和“羅氏診斷研究基金”獎項。截至目前,該項目共覆蓋全國18所重點院校,累計惠及880名學子和61名科研人員,投入金額近700萬人民幣。
搭建橋梁 實現共贏
體外診斷是長久以來人類健康的“無聲”捍衛者,其通過將樣本(血液、體液、組織等)從人體中取出后進行檢測而獲取臨床診斷信息,進而判斷疾病或機體功能。盡管體外診斷僅占醫療總支出的2%,然而它卻影響著超過60%的臨床醫療決策,其臨床應用貫穿疾病篩查、初步診斷、風險評估、預測藥物應答、療效監測等疾病治療全過程。
隨著中國新一輪醫改的深入與“健康中國”建設的推進,檢驗醫學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醫療模式的不斷革新,對醫學人才的培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頒獎儀式上,臨床檢驗診斷學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重慶醫科大學尹一兵教授指出:“醫學人才的培養應協調好專業知識儲備與綜合素質教育的關系。除了幫助學生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外,還應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正確的價值觀以及高度的責任心。過去由于缺乏社會實踐經驗,我們的學生往往不了解社會的需求,對于自身能力的培養存在偏差,zui直接的結果就是走出校園后,往往不能盡快融入新的社會角色。因此轉變教育模式,打造綜合型醫學人才,已成為當前各類醫學院校的首要目標。“羅氏診斷獎學金”的設立以及與羅氏診斷共同開展的‘實習生培養’、‘模擬招聘’等社會活動,一方面,將企業及行業發展的理念帶到高校,學生借助這一實踐平臺,能更好地將個人發展與社會需求相結合,從而為醫院、醫學科研機構及醫療企業輸送高質量的學科人才,共同促進行業進步。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學生對于醫學及生命科學研究發展的關注,激勵他們投身醫療事業。這樣的校企合作,對于學校、企業乃至整個行業都是非常有益的。”
成就自我 回饋社會
“羅氏診斷獎學金”項目設立的初衷,在于推動中國醫學人才培養以及相關的學科發展。作為兩度獲得“羅氏診斷獎學金”的學子,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護理研究生專業的唐珊珊這樣說到:“獲獎是一項榮譽,更是一種提醒。對我而言,zui大的收獲除了物質上的獎勵之外,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激勵,激勵自己繼續保持動力努力學習,勇于創新、提升自我,在離開校園之后,學以致用,去幫助患者,服務社會。”唐珊珊目前在HOPE Program (Health Opportunities for People Everywhere)工作,主要負責一些與改善醫療服務水平以及幫助患者相關的公益項目。對于這個職業選擇,她表示:“羅氏診斷獎學金的公益性質對我觸動很大,也鼓勵我在畢業后從事與公益相關的工作,將實現個人價值建立在幫助他人的基礎之上。如今,借助HOPE Program這一平臺,我能夠為更多患者、醫務人員、公眾服務,傳播健康理念,真真切切地為中國健康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對于十三年來始終堅持推行獎學金項目,羅氏診斷中國總黃柏興表示:“人才是企業以及行業發展的基石。羅氏診斷秉承“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在不斷為中國引入zui科技的診斷技術之余,將繼續以推動中國健康事業創新和發展、提高中國的醫療水平為己任。未來我們會持續加大對中國高校人才、科研人才培養的投入,攜手行業各界、共同助力中國醫學及生命科學人才培養和推動中國醫療教育研究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