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上自儀表營銷中心網>>公司動態>>中國分析儀器市場發展的前景預測
中國分析儀器市場發展的前景預測
據一份美國的報導,分析儀器的需要量已高達217億美元。絕大多數儀器產品仍然以5%乃至兩位數的速度增長。雖然一些儀器的發展已經度過了成熟期,例如氣相色譜儀,在美國已經出現負增長(-5%)的趨勢,但是年銷量仍然以7-8億美元遙遙于其他儀器。原子吸收也是負增長(-5%),但同樣仍有1.8-2億美元年需求量。即使是這些所謂成熟期已過的產品,在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仍然是正增長速度。中國市場中GC、LC、AA等儀器的進口比例仍然很高。我們的國產分析器應該像白色家電行業的電視機、錄像機、VCD和DVD機、冰箱、洗衣機還有手機那樣用科技含量,質量和價格優勢來占領國內市場,并在這個基礎上發展成為中低檔分析儀器的世界制造中心。市場的占領,是兩位數增長也滿足不了的。
分析技術儀器化,分析儀器自動化”仍然是主導發展方向
目前隨著生命科學及其有關領域的發展已出現了無數新型的、繁多的分析課題。這些課題對分析技術提出了相應的儀器化。分析方法和技術是分析儀器的導向。定型的分析測試方法都需要轉化為儀器裝置。每一個應用領域都會給分析儀器提供一個發展壯大的舞臺。例如現實需求的攜帶式,埋入式,以及擴展成為遙測遙控網絡化分析系統就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分析儀器自動化除了要利用當前發展的電子技術和計算技術實現以外,還會要綜合地利用正在熱門化的嵌入式智能化平臺技術、超微精密加工技術。要建立理化分析實驗室的Lims系統,并通過總線技術向在線和網絡化接口。
綜合市場動態需求實現柔性生產,以及和以邊際條件提高生產效率已是流程工業的*方案—這更是引人注視和思索的大課題。
利用技術成果,向科學技術領域滲透是提高分析儀器水平的必由之路
分析儀器應當服務于科學和新技術,同時分析儀器又應當充分利用技術的成果。這種相互滲透使分析儀器本身業已形成一種新技術的代表得到重視和發展。隨著現代微電子學、微加工技術、信息技術、新型材料和計算機科學與分子生物學綜合交叉形成的技術的發展,分析儀器獲得了實現微型化的可能。模塊化、微型化和智能化是分析儀器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Lab-on-a-chip”(實驗室晶片)或“μ-TAS”(微型全分析系統)給分析儀器的微型化提供了實踐基礎。DNA基因晶片,生物晶片,CE晶片的成熟都會帶來分析儀器的革命。向這些科學技術滲透是分析儀器的使命。
分析儀器的發展應該向生命科學儀器,環境科學儀器和過程分析儀器傾斜
分析儀器要緊跟科技。我國科學發展的制約瓶頸之一就是分析儀器手段跟不上需要。生命科學的發展,越來越向zui基本的機理研究發展。而我們分析儀器在這方面基本上還是空白。基因排序研究的市場有5億美元,其中儀器就占有1/3,現有的芯片排序器就銷售了7000萬美元,而且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長。聚合聯酶反應分析儀器的市場為3.5億美元,僅僅是耗材就有3億美元的需求。我國雖然開始涉及這方面的儀器,但是隨著生命科學的發展,生命科學的儀器可以說是一個未開墾的處女地。
在二十一世紀,環境科學已經滲透到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所需的監測儀器必須滿足對工業以及人類行動越來越苛刻的要求,滿足對工業中新工藝、新材料的采用而不斷出現新的要求。環境監測儀器的年需要量為25億美元。可以說,在人與自然的交往中,每一件新事物的出現,隨之而來的就是要評估對環境的影響,要進行監測并加以控制。我國的分析儀器在大氣監測,水質監測做出了一些成績,國產儀器中,大氣監測儀器的占有率在70%左右,水質監測儀器的占有率在60%左右。但是在污染源、污水排放等場合還滿足不了需要,對復雜化合物研究分析所需要的GC-MS,LC-MS只能依賴進口,對大氣遙測,激光雷達等環境光學與環境監測遙感儀器還有待發展。
規模經營和國家宏觀調控將是未來分析儀器健康的發展的道路
無論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或者泛指的市場經濟都要求在市場內形成一定的競爭法則,制止無序競爭,在自由發展的同時應該有國家或者行業的宏觀管理,政府對影響國民經濟和發展方向的項目應該用注入資金和質量監督的手段加強管理。專業化協作和社會化、化生產也是必然調控原則。
zui近十年誕生的新型的小型企業給分析儀器注入了活力,但是當今的一些手工作坊式的經營,急功近利的企業方針,像一個硬幣的兩面一樣越來越反映出它的不足。在行業內專業分工有序的競爭規則必然會導致未來的兼并和規模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