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日處理5立方米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
濰坊魯盛水處理設備有限公司專業生產:日處理5立方米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
公司給客戶含運費、安裝,出廠價售貨,保證您用的放心、舒心、開心。
詳細介紹可以直接打電話咨詢,專業的技術為您解答所有疑惑問題。
A/DAT-IAT工藝的反應機理及污染物的去除機理與傳統活性污泥法、SBR法基本相同,僅是構筑物的構成方式和運行操作不同[4]。它是在一組反應池中,在時間上進行各種目的不同的操作。具體操作工序如下:
1.進水階段
廢水首先連續流入缺氧池,連續進水使得A/DAT-IAT工藝比典型的SBR法更有*性,不需要調節池和進水控制系統,節約了建設成本和占地面積。缺氧池和DAT池混合液分別通過雙層導流設施流入DAT池、IAT池,這樣避免了水力短路。
2.反應階段
缺氧池內的進水與從DAT池中回流來的硝化液*混合,在反硝化菌的作用下進行脫氮反應,將NOX--N轉化成氮氣,可以利用進水中的有機碳源,減少了外加碳源,甚至不需要外加碳源,同時產生的堿度可以下硝化段的堿度,中和該段產生的H+。缺氧池內不曝氣,只攪拌,保持污泥處于懸浮狀態。曝氣分兩部分,DAT池連續曝氣,池中水流呈*混合狀態,絕大部分NH3-N被硝化菌轉化為NO3―-N。IAT池間歇曝氣,難降解有機物和NH3-N在IAT池進一步降解。為了達到更好的沉淀效果,在沉淀階段前進行短暫的曝氣,以除去附著在污泥上的氮氣。
3.沉淀階段
沉淀階段相當于傳統活性污泥法的二次沉淀池的功能。沉淀階段只發生在IAT池,混合液中的污泥與上清夜分離。DAT池中的水從底部平緩流入IAT池,對IAT池不會產生干擾,因此其沉淀效率顯著高于一般二沉池的動態沉淀。
4.排水階段
排水水階段只發生在IAT池,當水位達到最高時,沉淀階段結束,開始進入排水階段。排水有專門潷水設備,對沉淀下去的污泥不會產生擾動,當水位達到最低時,停止潷水,剩下的一部分處理水可作循環和稀釋用。IAT池不直接排放處理水,因此不像連續進水連續出水的活性污泥法那樣容易受負荷變化的影響。IAT池底部沉降的活性污泥大部分作為該池下個處理周期使用,一部分污泥用污泥泵連續打回DAT池作為DAT池的回流污泥,多余的剩余污泥引至污泥處理系統進行污泥處理。
5.閑置階段
IAT池中沉淀階段結束到下個周期開始期間會出現一個閑置期,根據廢水的性質和處理要求決定其長短或者取消。在該時段內可進行攪拌或曝氣,以保持污泥的活性。
生物方法與生態工程有機結合的除磷脫氮
通過分析城市污水處理和鄉村污水處理的不同之處,結合國際上的研究現狀,呂教授他們認為必須將生物方法與生態工程有機結合,才能既節省成本和運行費用,又能達到穩定的除磷脫氮效果。
呂教授的團隊*認為要摸索出合適鄉村小型污水處理的實用技術,工作人員要考慮四個方面的問題,即研究的四個指導思想。首先是資金問題,初期投資及運行管理費用較低;其次就是操作及運行管理簡單,因為農村的條件有限,只有簡單的操作和管理才合適農民使用;再次就是低能耗,高效率,氮磷資源化,還有就是處理過程產生可觀的經濟回報。
根據這種指導思想,他們采用厭氧+跌水充氧接觸氧化+人工濕地生物生態組合型的處理技術。生物部分不設計脫氮除磷功能,主要依靠生態單元去除氮磷,使其作為水生蔬菜的營養物質被利用。在去除有機物方面,通過厭氧和跌水曝氣生物接觸氧化的方法來降解,能夠產生沼氣。
呂教授向中國水網記者介紹,這樣的收益遠遠超過普通農民的收益。試驗基地夏季種植空心菜,冬天種植水芹菜。“當時夏天的空心菜都賣一塊錢,后來太多時就便宜賣,5毛錢。這樣也是很賺錢。”
他還介紹說工藝流程簡單,不需要污泥回流,而全程僅需一臺水泵,能耗很低;管理簡單,不需定期排泥,一臺水泵;沼氣可作為能源,水生蔬菜產生經回報。這些都達到了他們最初的設想。
采用跌水方式充氧,能夠滿足接觸氧化池內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需氧量,節省了曝氣能耗,且系統維護簡便,在農村污水處理方面是一種創新性的研究。在跌水充氧接觸氧化池中,合理的跌水高度為0.5m,增加跌水高度充氧效果沒有明顯提高;豎縫型跌水擋板能使水均勻分布且能達到較好的充氧效果,縫間距5cm時跌水前后的DO差值達到2.4mg/L。
在試驗水質條件下,COD、TP、TN的平均去除效率可達80%以上、73.5%、83.19%,出水平均濃度為37.88mg/L、0.36mg/L、5.28mg/L,均能達到或優于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的一級A類標準(GB18918-2002)。
在費用方面,無論是設施建設還是運行都合適農村。該工藝中,每噸設施建設費不高于1200元,運行費用在0.1元以下。
此外,多級跌水充氧接觸氧化處理技術的開發,在接觸氧化技術的供氧方式和簡化運行技術上開辟了新的思路。高效除磷脫氮的水生植物品種篩選和換茬技術研究富有創新性。
活性污泥法是一種應用廣泛且非常具有潛力的廢水處理技術。自1914年該技術在英國被應用以來至今已有90多年的歷史了,在該技術出現的初期,由于受到理論水平、運行和管理等技術條件的限制,使它的應用和推廣工作進展緩慢。近50年來,隨著對其生物反應和凈化機理的廣泛深入的研究以及該法在生產應用技術上的不斷改進和完善,使它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相繼出現了多種工藝流程和工藝方法,使得活性污泥法的應用范圍逐漸擴大,處理效果不斷提高,工藝設計和運行管理更加科學化。目前,該方法在廢水生物處理中還處于首要地位,據資料顯示,在全球近6萬座城市污水處理廠中,有3萬多采用活性污泥工藝,其中美國有9000余座,日本采用活性污泥法的污水廠占污水廠總數的86.7%。活性污泥法是我國目前采用最主要的污水處理工藝,占已建成的污水處理廠總數超過了70%。
盡管活性污泥法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它還存在一些缺點,給污水處理廠生產運行帶來一定的困難。以傳統活性污泥法為例,歸納一下活性污泥法在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活性污泥法對廢水水量、水質變化的適應性較差;
2.污泥膨脹問題是活性污泥法自產生以來一直伴隨并常常發生的一個棘手的問題。它引起污泥結構松散,沉淀壓縮性能差,直接影響出水水質,并危害整個生化系統的運作;
3.污泥產量大,通常占廢水總量的0.5%~1%,成分復雜既含有大量的有機物,又含有害的重金屬、病原微生物等,處理和處置費用高;
4.脫氮除磷效果差,一般只有20%~30%左右;
5.曝氣結構膨大,占地面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