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哈密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
污水處理設備系列:WSZ-0.5、WSZ-1、WSZ-1.5、WSZ-2、WSZ-3、WSZ-5、WSZ-10
WSZ-A-0.5、WSZ-A-1、WSZ-A-1.5、WSZ-A-2、WSZ-A-3、WSZ-A-5、WSZ-A-10
WSZ-AO-0.5、WSZ-AO-1、WSZ-AO-1.5、WSZ-AO-2、WSZ-AO-3、WSZ-AO-5、WSZ-AO-10
魯盛環保生產的污水處理設備常用于處理生活污水、醫療污水、餐飲污水、洗滌污水、屠宰污水及類似的工業污水等。
合作成功,廠家送貨上門并派技術安裝。
污水經格柵初步分離后,進入處理裝置的1級混合池,同時向1級混合池投加混凝劑PAC,二者充分混合后進入2級混合池,在此與回收的磁粉和回流污泥混合絮凝,然后進入3級混合池,與在此加入的助凝劑PAM進行反應,生成較大的絮體顆粒,最后進入沉淀池快速沉降,出水進入下一道處理工序。
經沉淀池沉淀下來的污泥,部分經污泥回流泵回流到2級混合池繼續參與反應,另一部分則經高剪切機進行污泥剝離,并進入磁鼓進行磁粉回收,回收的磁粉再次進入2級混合池繼續參與反應,剩余污泥則進入后續污泥處理系統。加藥間調配好的PAC和PAM溶液由加藥泵輸送至各加藥點。PAC投加到1級混合池。PAM投加到3級混合池。
工藝參數的確定
在污水處理中,COD、總磷、濁度是幾項最常用的指標,下面我們通過對這幾項指標的測定,分析磁混凝沉淀工藝的運行參數。試驗中,源水為清河污水處理廠總進水。
加料順序對系統運行的影響
保持其他工況不變分別試驗以下3種加料順序對磁絮凝反應的影響。①先加PAC,再加入磁粉,然后加PAM;②同時加入磁粉和PAC,然后加PAM;③先加PAC,再加PAM,最后加磁粉。其中每種物料的投加間隔時間為2min。
從以上數據中可以看出,前兩種加料順序的效果基本相同,第3種顯然不可取。究其原因,應該是磁粉加入太晚,趕不上參加混凝反應,未能形成磁性絮團。
攪拌條件對系統運行的影響
保持其他參數不變,分別調節3個混合池中攪拌機的運行頻率,記錄下各種組合下葉輪的轉數和相應的污水水質指標,得出如下結論:在1級混合池和2級混合池需要快速攪拌,以增加混凝劑、磁粉與污物的碰撞機會,但是,攪拌速度并非越快越好,當攪拌速度達到500r/min時,與250r/min的效果相差不大,因此,在1級和2級混合池宜采用250r/min的攪拌速度。在3級混合池,宜采用較慢的攪拌速度,以免將生成的礬花打碎。該工藝條件下推薦80r/min的攪拌速度。
液相流體主動運動型
葉輪和轉刷(盤)表面曝氣是采用制造液相流體的水躍而形成氣液接觸界面;射流曝氣是依靠射流液相流體吸入氣相流體而形成氣液接觸界面,這些均是屬于液相流體主動運動型,其技術特征是:
動能作用于重質液相流體運動;
輕質氣相流體是被動接觸;
在葉輪或轉刷(盤)攪動處、射流口附近產生局部連續的氣液接觸界面。
氣相流體主動運動型
鼓風曝氣是由風機輸送氣相流體,經曝氣器的擴散作用以升泡運動的方式形成氣液接觸界面,這就是屬于氣相流體主動運動型,其技術特征是:
動能作用于輕質氣相流體運動;
重質液相流體是被動接觸;
哈密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由升泡的上升運動,可以產生立體續的氣液接觸界面。
新的分類必然帶來新的認識
分類是科學技術中的基本問題,*的分類方法必然會要帶來新的認識,從而有利于促進技術進步,優化工藝技術方案的選擇。曝氣技術按流體運動性質分類,由分類的區別可以進一步認識下面兩個問題。
氣相和液相的主動運動與被動接觸
氣相與液相兩種流體相混,究竟是讓哪一種流體主動運動為好?如果技術上無特殊要求,那就只有一個動能作用的對象問題;一類是制造水躍(重質液相主動運動,輕質氣相是被動接觸),另一類是制造升泡(輕質氣相主動運動,重質液相是被動接觸)。由于液相流體與氣相流體兩者質量相差近千倍,其機械運動損耗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
氣液接觸界面的局部連續與立體連續
在曝氣技術中,液相流體主動運動類型有如下三種基本形式:
葉輪攪動曝氣池水體表面;
轉刷或轉盤轉動處產生水躍;
射流流出。
由曝氣池立體性質方面看,上述三種液相流體主動運動所形成的氣液接觸面,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局部連續”;即僅只在被攪動的水體表面或射流口附近產生氣液接觸界面。
氣相流體主動運動則不同,空氣由曝氣池池底在重力推動之下以升泡的形式向上作運動,升泡在上升過程中要不斷與水體產生接觸,因此其形成的氣液接觸界面就是“立體連續”。
磁絮凝作用機理初探
根據混凝機理,加入混凝劑主要是通過改變膠體或懸浮顆粒的表面性質,使膠體或絮團的吸引能大于排斥能而促進凝聚,而加入絮凝劑的作用主要是通過架橋作用使顆粒聚集增大的。
陳文松在他的論文中對磁絮凝的作用機理進行了闡述,他認為,含磁絮團的形成與不含磁絮團的形成過程一樣,都是在混凝劑的作用下完成的。對磁粉的ζ電位的測試結果表明,磁粉表面呈負電性(ζ=-10.5mV)。由此可以推斷,含磁絮團的形成經歷如下:首先,混凝劑水解產生的正離子由于吸附電中和作用聚集于帶負電荷的膠體顆粒和磁粉顆粒周圍;然后,由于靜電斥力的消失,膠體顆粒與磁粉顆粒之間以及它們自身之間通過范得華引力長大;最后,通過絮凝劑的架橋作用,進一步將凝聚體絮凝成大絮團而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