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阜新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
阜新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現貨10臺,轉定金立馬發貨。
常規型號、小型污水設備全部現貨供應,客戶定制及大型設備3-5天就可發貨。
跟魯盛水處理設備有限公司合作您放心,價格放心高不了,質量放心低不了、售后放心本地有、水質放心包達標。
水量1-4000噸的都可以找我們談、找我們做。
水解(酸化)是厭氧消化過程的*、二兩個階段。但水解(酸化)-好氧處理工藝中的水解(酸化)段和厭氧消化的目標不同,因此是兩種不同的處理方法。
水解(酸化)-好氧處理系統中的水解(酸化)段的目的,對于城市污水是將原水中的非溶解態有機物截留并逐步轉變為溶解態有機物;對于工業廢水處理,主要是將其中難生物降解物質轉變為易生物降解物質,提高廢水的可生化性,以利于后續的好氧生物處理。水解工藝的開發過程是從低濃度城市污水開始的,與高濃度廢水的厭氧消化中的水解、酸化過程是不同的。在連續厭氧過程中水解、酸化的目的是為混合厭氧消化過程中的甲烷化階段提供基質。而兩相厭氧消化中的產酸段(產酸相)是將混合厭氧消化中的產酸段和產甲烷段分開,。因此,盡管水解(酸化)-好氧處理工藝中的水解(酸化)段、兩相法厭氧發酵工藝中的產酸相和混合厭氧消化工藝中的產酸過程均產生有機酸,但是由于三者的處理目的的不同,各自的運行環境和條件有著明顯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氧化還原電位(Eh)不同
在混合厭氧消化系統中,由于完成水解、酸化的微生物和產甲烷微生物共處于同一個反應器中,整個反應器的氧化還原電位(Eh)的控制必須首先滿足對Eh要求嚴格的甲烷菌,一般為300mV以下,因此,系統中的水解(酸化)微生物也是在這一電位值下工作的。而兩相厭氧消化系統中,產酸相的氧化還原電位一般控制在-300—-100mV之間。水解(酸化)-好氧處理工藝中的水解(酸化)段為一典型的兼性過程,只要Eh控制在0mV左右,該過程即可孫里進行。
(2)pH值不同
在厭氧消化系統中,消化液的pH值控制在甲烷菌生長的pH值范圍,一般為6.8-7.2。在兩相厭氧消化系統中,產酸相的pH值一般控制在6.0-6.5之間,在酸化反應器pH值降低時,丙酸的相對含量增大,而丙酸對后續的甲烷相中的產甲烷菌將產生強烈的抑制作用。對于水解(酸化)-好氧處理系統來說,由于濃度低不存在酸的抑制問題,因此,可以不控制pH值的范圍,一般pH在6.5-7.5之間。
(3)溫度不同
三種工藝對溫度的控制也不同,通常厭氧消化系統以及兩相厭氧消化系統的溫度均嚴格控制,要么中溫消化(30-35℃),要么高溫消化(50-55℃)。而水解處理工藝對溫度無特殊要求,通常在常溫下運行,也可獲得較為滿意的水解(酸化效果)。
由于反應條件不同,三種工藝系統種優勢菌群也不相同。在厭氧消化系統種,由于嚴格地控制在厭氧條件下,系統中的優勢菌群為專性厭氧菌,因此完成水解(酸化)的微生物主要為厭氧微生物。水解(酸化)工藝控制在兼性條件下,系統中的優勢菌群也是厭氧微生物,但以兼性微生物為主,完成水解(酸化)過程的微生物相應也主要為厭氧(兼性)菌。對于兩相厭氧消化系統中的產酸相,微生物的優勢菌群隨控制的氧化還原電位不同而變化。當控制的電位較低時,完成水解、產酸的微生物主要為厭氧菌;當控制的電位較高時,則完成水解、產酸的微生物主要為兼性菌。
生物膜法特點
1、 生物相方面的特征:
(1)微生物多樣化
(2) 生物的食物鏈長
(3) 能夠存活世代時間較長的微生物
(4) 分段運行與優占種屬
2、處理工藝方面的特征:
(1)對水質、水量變動有較強的適應性
(2)污泥沉降性能良好,宜于固液分離
(3)能夠處理低濃度的污水
(4)易于維護運行、節能
生物膜法基本特征
在污水處理構筑物內設置微生物生長聚集的載體(一般稱填料),在充氧的條件下,微生物在填料表面聚附著形成生物膜,經過充氧(充氧裝置由水處理曝氣風機及曝氣器組成)的污水以一定的流速流過填料時,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吸收分解水中的有機物,使污水得到凈化,同時微生物也得到增殖,生物膜隨之增厚。當生物膜增長到一定厚度時,向生物膜內部擴散的氧受到限制,其表面仍是好氧狀態,而內層則會呈缺氧甚至厭氧狀態,并終導致生物膜的脫落。隨后,填料表面還會繼續生長新的生物膜,周而復始,使生物膜法污水得到凈化。
微生物在填料表面聚附著形成生物膜后,由于生物膜的吸附作用,其表面存在一層薄薄的水層,水層中的有機物已經被生物膜氧化分解,故水層中的有機物濃度濃度比進水要低得多,當廢水從生物膜表面流過時,有機物就會從運動著的廢水中轉移到附著在生物膜表面的水層中去,并進一步被生物膜所吸附,同時,空氣中的氧也經過廢水而進入生物膜水層并向內部轉移。
生物膜上的微生物在有溶解氧的條件下對有機物進行分解和機體本身進行新陳代謝,因此產生的二氧化碳等無機物又沿著相反的方向,即從生物膜經過附著水層轉移到流動的廢水中或空氣中去。這樣一來,出水的有機物含量減少,廢水得到了凈化。
在小規模分散型污水處理中大量使用生物膜污水處理工藝,比使用活性污泥工藝更有優勢,具體體現在:①微生物相方面,各種生物膜工藝中參與凈化反應的微生物多樣化,微生物的食物鏈較長,世代時間較長的微生物易于存活,在分段運行中每段都能夠形成優勢菌種;② 在處理工藝上,各種生物膜工藝對水質水量變化均有較強的適應性,污泥沉降性能良好、易于固液分離,能夠處理低濃度的污水,易于維護、節能。
人工生態綠地與傳統工藝的區別
常規的工藝是指混凝土結構的構筑物,利用生物膜法/活性污泥法等生物降解技術處理污水的工藝,與人工生態綠地的對比如下所示:
(1)占地面積,土地的使用
常規工藝由于采用的是混凝土的結構,處理設施部分的占地很難被再次利用,即使是做成地埋式的結構,由于表面是混凝土地面,只能作為一些停車用地,不能用做綠地。而人工生態綠地則采用綠地凈化的形式,占用的土地可以*還與綠地,其污水處理的實質就是不僅處理污水,還建設部分的綠地,減輕了小區綠地建設的負擔。
(2)動力消耗,運行費用
常規工藝由于采用的是鼓風機充氧的技術,這就要消耗很大的動能(電力消耗),一個上萬噸的污水處理廠光動能消耗要在0.3元/噸污水,加上另外的藥劑、人工費用,每噸水的處理費用在0.4元左右。而人工綠地,由于采用植物能以及植物生態群落的生物能,只是在預處理池部分消耗極少的動能(曝氣機、水泵),因此整個系統的運行費用是相當的低,每噸水的處理費用在0.1元左右,若出水標準低一些,預處理采用厭氧處理技術,則幾乎可以達到零運行費用。有廢水需要處理的單位,也可以到污水寶項目服務平臺咨詢具備類似污水處理經驗的企業。
(3)管理操作,運行維護
常規工藝是經過幾十年發展起來的比較機械化的處理工藝,整個處理系統不僅包括微生物系統,還有許多的儀表、電器控制、測量儀器的控制,因此對于整個系統管理人員,需要經過比較專業的培訓才能有效地管理整個系統。這個情況與小區的實際情況不很相符。人工綠地處理系統只有一個電控箱,水泵、曝氣機通過自動控制來實現,不必配備專業的管理人員,只要不定期檢查即可以完成所有的維護和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