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WSZ-1.5一體化污水處理裝置設備
公司批量生產WSZ-1.5一體化污水處理裝置設備。
系統具有高度的生物多樣性,同時由于其內部形成了一種自然生態平衡,系統的運行穩定性較高。
ETS技術在不同環境的生態污水處理系統中,顯示出其應用范圍廣泛、出水水質穩定、運行費用低、無噪音、無臭味、景觀化以及無需專人維護等共同特點。由于所處理的水質和操作特點非常符合農村污水特點,因此為農村污水治理提供新的方向。
工藝流程
該技術流程主要由以下三個部分組成:
初沉池
主要作用是沉降污水中的較大固體顆粒,同時對水質和水量進行均衡。
生態化處理
包括生態桶和沉淀桶。溫暖地區可以建在室外,寒冷地區需建在溫室中。生態桶是降解水中污染物的核心部分,內含多種植物、特種微生物以及為維持生態平衡人工添加的活性物質。水中污染物如懸浮顆粒、有機物、病菌、氨氮、磷等被逐級降解,系統中污泥產量極低。生態桶出水經沉淀處理,懸浮物濃度降低,上清液被引入過濾和消毒裝置進行三級處理,沉淀在沉淀桶底的高活性污泥被引入調節池進行生物物種補充。
多介質過濾及消毒
沉淀出水經過多介質過濾器進行過濾處理,有機物、氮、磷、硝酸鹽等得到進一步降解,濁度降低。其中藻類、細菌和原生動物在消毒裝置中大部分得到消除。
根據用戶需求,系統還可在消毒前增加生態濕地處理系統,既可使污水得到進一步的凈化,又可增加系統的美觀性。
經過這樣的流程處理之后,水質可以達到生活雜用水水質標準,后需進行相應的回用。
人工濕地人工濕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運行的與沼澤地類似的地面,將污水、污泥有控制的投配到經人工建造的濕地上,污水與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動的過程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質、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學、生物三重協同作用,對污水、污泥進行處理的一種技術。
適于具有地勢差,房前屋后有空閑土地的山區農村。
局限性在于占地面積大,易受病蟲害的影響,生物和水力復雜性使人工濕地反而可能成為污染源;需要很長調試周期才能穩定運行。
地下滲濾
地下滲濾系統將污水投配到土壤表面具有一定構造的滲濾溝中,污染物通過物理、化學、微生物的降解和植物的吸收利用得到處理和凈化。
該種工藝技術是將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經一定構造、距地面約50 cm深和具有良好擴散性能的土層中,污水緩慢通過布水管周圍的碎石和砂層,在土壤毛管作用下向附近土層中擴散,并利用土壤中的大量微生物,將污水中的污染物質過濾、吸附、降解。
地下土壤滲濾凈化系統建設容易、維護管理簡單,基建投資少,運行費用低。整個處理裝置放在地下,不損害景觀,不產生臭氣。但是負荷較低,不適合人口集中、污水產量較大的地區。
上海市寶山區羅店鎮張墅村采用地下滲濾系統處理生活污水,出水達到GB 18918—2002一級B標準,且整個處理系統建造成本低,基本上無需維護。
生物+生態組合技術
處理效果良好,但其生物處理單元的運行費用和管理維護問題同樣突出。
地下滲濾污水處理復合技術
由此可見,現有污水處理技術要么運行能耗很大,管理維護復雜,要么所需土地面積很大,如何突破現有污水處理技術的瓶頸,使之適合我國的國情,已成為小城鎮、農村及部分生活小區等分散點源污水處理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