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20t/d地埋式污水處理裝置
20t/d地埋式污水處理裝置A/O生物接觸氧化
較傳統的污水處理方法不同的是:新型A/O生物接觸氧化方法主要是在傳統接觸氧化池中增加相應的缺氧段,并結合活性污泥與生物膜,來開發A/O生物接觸氧化反應器。其中,A段形成相應的厭氧/缺氧的微環境,這樣就能對污水進行反硝化脫氮和厭氧釋磷處理,從而就能凈化污水中的雜質。而O段主要就是采用曝氣操作,使好氧菌成為優勢菌種,以此來降低污水中污泥的產量。
A/O生物接觸氧化+浸沒式超濾
將A/O生物接觸氧化與浸沒式超濾進行有機的結合,不但可以發揮A/O生物接觸氧化的功能,即去除有機污染物,而且還能在一定程度上發揮超濾所具備的截流性能,實現對城鎮污水的高效凈化。此外,在實際運用過程中,生物膜法具備節能高效、凈化效率高以及運行穩定等性能。而浸沒式超濾法具備精度高、保障出水的水質等性能。因此,不斷的將A/O生物接觸氧化與浸沒式超濾進行結合,不僅可以促進城鎮污水的處理達到凈化的目標,而且還可以提高水量變化的適應性。
化學除磷
化學除磷法主要是在城鎮污水中投放大量的鋁鹽、鐵鹽或磷,使其形成一定的難溶聚合物,這樣所形成的聚合物就會被過濾膜(圖2)截留在相應的裝置內,以此來達到除磷的作用。其中,化學除磷法所采用的投藥裝置應采用自動控制的方法,并在使用的過程中應根據進水磷的含量來調整整個投藥量,以此來達到對污水中磷物質的有效去除。
生物膜法模擬了自然界中土壤自凈的一種污水處理法,使游離態的微型動物,通過吸附作用附著在濾料或某些載體上,如天然材料(如卵石)、合成材料(如纖維),在那里生長繁育,并形成膜狀生物污泥生物膜。污水與生物膜接觸,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作為營養物質,為生物膜生的微生物所攝取,污水得到凈化,微生物自身也得到繁殖增殖。生物膜表面積增大,可為微生物提供較大的附著表面,有利于加強對污染物的降解。
生物膜法中的微生物
生物膜中微生物群體包括好氧菌、厭氧菌和兼性菌,其中有真菌、藻類、原生菌以及蚊蠅的幼蟲等較高等的動物,在生物濾池中兼性菌常占優勢。無色桿菌屬、假單孢菌屬、產黃菌屬以及產堿桿菌屬等是生物膜中常見的細菌。在生物黏層內,微生物生長條件差,常會出現絲狀浮游球衣細菌和白硫菌屬,在濾池較低部位還存在著硝化菌,如亞硝化單孢菌屬和硝化菌屬。若生物濾池中pH值較低,則真菌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濾池頂部有陽光照射處常有藻類生物。藻類一般不直接參與廢物降解,只是通過光合作用向生物膜提供氧,但若太多則會堵塞濾池,不利于操作。在生物膜濾池中原生動物和一些較高等的動物均以細菌為食物,它們起著控制細菌群體數量的作用,能促使細菌群體以較高速率產生新細胞,有利于污水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