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伯氏瘧原蟲作為瘧疾研究的重要模式生物,其基因操作技術對深入探究瘧原蟲生物學特性、致病機制及抗瘧藥物研發至關重要。電穿孔轉染是將外源核酸導入瘧原蟲的常用方法,但現有方案仍存在轉染效率不穩定、細胞損傷較大等局限。本文聚焦于對伯氏瘧原蟲電穿孔轉染方案的優化,通過系統地調整電穿孔參數、優化轉染試劑配方、改進瘧原蟲預處理方式以及完善轉染后培養條件,顯著提升了轉染效率,降低了瘧原蟲死亡率,為瘧原蟲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更穩健、高效的技術手段,有望助力瘧疾領域科研工作取得更多突破性進展。
瘧疾是全球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每年導致數百萬人口患病、數十萬人死亡,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尤其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肆虐。伯氏瘧原蟲(Plasmodium berghei)因易于在實驗室小鼠模型中傳代培養、生命周期相對清晰明確,成為瘧原蟲研究領域的經典模式生物,為理解瘧原蟲基本生物學過程、致病機理以及篩選潛在抗瘧藥物靶點等工作提供了關鍵支撐。
基因轉染技術能人為地將外源基因或核酸片段導入瘧原蟲,借此干擾或補充其固有基因功能,是揭示瘧原蟲基因作用、解析復雜信號通路的 “金鑰匙"。電穿孔轉染基于高壓電脈沖短暫破壞細胞膜磷脂雙分子層結構,形成可逆性納米級孔隙,促使外源核酸順勢進入細胞內部。然而,傳統伯氏瘧原蟲電穿孔轉染方案面臨諸多困境,諸如轉染效率在不同批次實驗間波動明顯,過高電壓易引發瘧原蟲不可逆損傷、活力銳減,轉染后瘧原蟲生長恢復緩慢等,這些問題猶如絆腳石,限制了對瘧原蟲深入細致的遺傳學剖析。因此,對電穿孔轉染方案開展進階優化,具有迫切且重要的現實意義,有望突破現有技術瓶頸,為瘧原蟲研究注入全新活力。
瘧原蟲株與宿主動物:采用實驗室長期穩定傳代培養的伯氏瘧原蟲 ANKA 株,以 6 - 8 周齡雌性 BALB/c 小鼠為寄生宿主,通過腹腔注射感染瘧原蟲,待小鼠原蟲血癥達到適宜水平(5% - 10%)時,采集血液分離瘧原蟲用于后續實驗。
主要試劑:RPMI 1640 完整培養基(添加 10% 胎牛血清、1% 青霉素 - 鏈霉素混合液、0.5% 次黃嘌呤),作為瘧原蟲基礎培養介質;電轉染緩沖液(選用商業化低離子強度、含特定濃度蔗糖與甘露醇的緩沖體系,經預實驗驗證對瘧原蟲滲透壓平衡維護效果良好);外源轉染質粒(攜帶綠色熒光蛋白基因 GFP,作為轉染成功可視化標記,構建骨架基于瘧原蟲偏好密碼子優化、具備高效啟動子驅動);核酸染劑(如 SYBR Green I,用于評估轉染后瘧原蟲核酸含量與完整性);臺盼藍,區分活死瘧原蟲以計算存活率。
儀器設備:電穿孔儀(具備精確電壓、電容、電阻調控功能,可預設多種脈沖程序),血細胞計數板,離心機(可適配微量離心管,具備制冷功能保障樣品穩定性),熒光顯微鏡(裝備高分辨率成像系統、適配 GFP 激發與發射濾光片)。
瘧原蟲預處理:從感染小鼠心臟采血,抗凝處理后低速離心(500g,5min)分離紅細胞層,用預冷的不完整 RPMI 1640 培養基溫和洗滌 3 次,去除血漿成分及宿主免疫細胞殘留。隨后將瘧原蟲感染紅細胞(pRBCs)重懸于電轉染緩沖液,調整瘧原蟲密度至 1×10?個 /mL,并添加適量蛋白酶抑制劑混合物,冰浴孵育 30min,適度抑制瘧原蟲表面膜蛋白過度活躍,降低電穿孔對細胞膜結構的額外破壞風險。
電穿孔轉染操作:將預處理后的 pRBCs 與外源質粒 DNA(按 10:1 質量比,經預優化比例設定)輕柔混合,轉移至預冷的電穿孔 cuvette(0.2cm 電極間距,確保電場均勻分布),迅速置于電穿孔儀樣品槽內。設置電壓梯度范圍(從 200V - 400V,以 50V 步長遞增)、電容固定為 25μF、電阻 500Ω,給予單次方形電脈沖刺激,脈沖時長控制在 5 - 10ms,操作全程在冰浴環境下執行,減少熱效應引發的瘧原蟲損傷。
轉染后培養復蘇:電穿孔結束后,立即將樣品轉移至含預熱 RPMI 1640 完整培養基的離心管,輕柔混勻,低速離心(300g,3min)去除電轉染緩沖液殘留,重懸沉淀后轉接至細胞培養板,置于 37°C、5% CO?飽和濕度培養箱孵育。培養初期 6 - 8h,添加適量抗氧化劑(如谷胱甘肽)與細胞膜修復促進劑(膽固醇 - 磷脂復合物),助力瘧原蟲細胞膜修復、緩解氧化應激損傷,每隔 2h 取樣,用熒光顯微鏡監測 GFP 表達情況、臺盼藍染色統計瘧原蟲存活率。
通過對不同電壓參數下轉染后瘧原蟲 GFP 陽性率統計分析發現,當電壓設置在 300V 時,轉染后 24h GFP 陽性瘧原蟲占比達峰值(約 35%),相較于基礎方案(200V 下僅 15% 左右)提升顯著。在低電壓區間(200V - 250V),因電脈沖能量不足,孔隙形成效率低,外源 DNA 進入受阻;而高電壓(350V - 400V)雖孔隙增多,但對瘧原蟲損傷嚴重,存活瘧原蟲銳減且部分細胞膜修復失敗,難以穩定表達外源基因,致使轉染效率不升反降,表明適度電壓對平衡轉染效果與瘧原蟲生存至關重要。
臺盼藍染色結果顯示,經優化預處理及轉染后培養條件,瘧原蟲在轉染后 6h 存活率從傳統方案的不足 60% 提升至 80% 以上,且后續 24h 內維持相對穩定,細胞活力增強為外源基因有效整合、表達提供良好細胞內環境。冰浴孵育與添加保護劑有效緩沖電脈沖沖擊、減輕氧化損傷,避免瘧原蟲因應激死亡,保障了轉染操作后瘧原蟲群體規模與活性狀態。
重復實驗批次(n = 5)數據表明,優化方案轉染效率標準差控制在 3% 以內,瘧原蟲存活率波動范圍小于 5%,相較于傳統方案(轉染效率標準差達 8%,存活率波動超 10%)穩定性大幅提升,彰顯新方案可靠、可重復性強,為不同實驗室開展瘧原蟲基因研究奠定堅實方法基礎,減少因實驗技術差異導致的數據偏差與結論分歧。
本優化方案精準把控電穿孔關鍵參數、協同改良預處理與培養環節,實現轉染效率與瘧原蟲存活率 “雙升",攻克傳統方法效率低、不穩定、損傷大 “頑疾"。對電壓精細調校契合瘧原蟲細胞膜電學特性,保護劑運用契合細胞應激修復生理需求,各環節相輔相成、絲絲入扣,形成高效、穩健轉染體系。
在基礎科研層面,助力深度解析伯氏瘧原蟲基因功能,通過定點突變、基因敲除 / 敲入等遺傳操作,繪制精細基因調控網絡,闡釋發育、侵染宿主等生命進程分子機制;在藥物研發領域,方便構建抗性篩選模型、評價新藥靶點有效性,加速抗瘧藥物從實驗室到臨床轉化進程,為全球瘧疾防控事業添磚加瓦,開拓瘧原蟲研究新天地。
本文針對伯氏瘧原蟲電穿孔轉染方案系統優化,經嚴謹實驗驗證,在轉染效率、瘧原蟲存活及穩定性多維度成效斐然,為瘧原蟲基因操作開辟新徑。后續研究可聚焦于拓展適配不同瘧原蟲株與外源核酸類型,持續深挖技術潛能,憑借更精良基因工具,深挖瘧原蟲秘密,向著攻克瘧疾目標穩步邁進。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