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強度學一方面必須用連續介質力學的方法去獲得評價參數,另一方面必須從真實材料的內部組織結構變化出去考察其失效或破壞條件,它實際上起著將理想模型化了的連續體與真實材料起來的橋梁作用。在獲取評價參數時,不可避免地要用到連續介質力學的基本假定,但這些假定只是在獲取評價參數時才使用。由于在材料強度學中更重要的是把真實的材料行為與宏觀評價參數的臨界狀態起來,所以還必須引入一些特殊的基本假定才能建立起這種。
(1)表征假定:雖然建立在連續性和均勻性等假定之上的應力應變等參數,并不代表材料內部具體微觀結構上的真實受力或變形狀態,但它們可以用來表示其具有平均或統計意義上的受力或變形狀態。
(2)行為假定:材料的力學行為是通過具有平均或統計意義的受力或變形狀態表現出來的,某個特定微結構的力學行為并不代表材料的力學特性。
(3)失效及破壞狀態假定:構件的失效或破壞,是其材料的受力或變形狀態,達到材料本身固有的某個臨界狀態時發生的結果。這種臨界狀態是由材料內部典型微結構的失效或破壞機理決定的。典型微結構是指具有代表性和統計特征的微結構,而不是某一特定的微結構。因此,對應于失效臨界狀態的宏觀參數的極限值,必然是具有統計特征的。
(4)典型微結構臨界狀態假定:對應于一種失效機理,典型微結構的臨界狀態是材料所固有的,不會因為構件的形狀和受力狀態的改變而改變。這種典型微結構的臨界狀態,可以通過斷面顯微觀察等手段來確定。失效機理不同,則臨界狀態也不同。
(5)缺陷分布假定:對于具有某一固有強度特性的材料,各種類型的微結構在材料內部不同部位出現的概率是一樣的。反之,如果這種概率是不一樣的,則強度特性也將具有位置依存特性(如梯度材料等)。
(6)包容性假定:具有隨機分布特征的內部微觀缺陷對失效及破壞臨界狀態(具有組織敏感性)的影響,可以被包含于材料強度特性的統計特征中。必須指出,即使是同一種材料 ,在不同部位其內部微觀組織結構也不可能是*相同的。包容性假定使得我們可以不必考慮材料內這種微觀結構差別對組織敏感量和評價方法的影響。
以上假定和處理方法已被大量的實驗結果和工程事例證實是合理的。相對于連續介質力學的基本假定把分析模型和真實材料的變形特性起來,這些假定起到了將分析模型與現實材料的強度特性起來的作用。另一方面,這些假定實際上也限定了材料的力學特性概念及破壞準則等,只有在一定的尺度范圍內才有意義,不能細化到具體的微觀結構。
注:實驗過程中結合測試儀器如剝離試驗機進行測試實驗,得到材料性能的數據。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