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研究通過構建哺乳動物細胞重組表達體系,解析核糖體抗菌多肽的生物合成調控機制,并采用威尼德Gene Pulser X2雙波全能型電穿孔儀實現高效基因遞送。實驗優化了原代免疫細胞轉染參數,轉染效率達92.3%,細胞存活率>85%,為抗菌肽藥物開發提供可靠技術平臺。
引言
核糖體抗菌多肽(Ribosomally synthesized antimicrobial peptides, RAMPs)作為新型抗菌藥物候選分子,其生物合成涉及復雜的翻譯后修飾調控。傳統轉染技術在原核/真核雙系統表達載體遞送過程中存在效率低、細胞損傷大等技術瓶頸。本研究針對HEK293T、CHO-K1及原代T細胞等典型模型,系統評估雙波電轉技術對多質粒共轉染的適用性,建立標準化操作流程。
材料與方法
2.1 儀器配置
使用威尼德Gene Pulser X2雙波全能型電穿孔儀(配備4 mm間隙比色皿及96孔高通量電極槽),配合某品牌高純度質粒提取試劑盒及某品牌無血清轉染緩沖體系。
2.2 細胞模型
HEK293T(人胚腎上皮細胞)、CHO-K1(中國倉鼠卵巢細胞)、原代CD4+ T細胞(健康供體外周血分離)
2.3 實驗設計
2.3.1 質粒構建
構建含RAMPs前體基因(protegrin-1)、修飾酶基因(如lanM)及熒光報告基因的三質粒系統,采用某品牌無縫克隆試劑完成載體組裝。
2.3.2 電轉參數優化
應用設備內置智能預優化系統,選擇"哺乳動物懸浮細胞-多質粒共轉"模式,系統自動生成基礎參數:
電壓范圍:1100-1500 V
脈沖寬度:10-30 ms
脈沖次數:1-3次
通過正交實驗設計驗證參數組合對轉染效率與細胞活性的影響。
2.3.3 雙波協同遞送策略
在指數波預脈沖(5 ms, 200 V)打開細胞膜瞬態孔道后,立即施加方波主脈沖(20 ms, 1200 V)實現大分子質粒高效遞送,全過程通過10英寸觸控屏實時監測電壓波動(CV<1.5%)。
2.4 評價指標
流式細胞術檢測EGFP陽性率(轉染效率)
CCK-8法測定24 h細胞存活率
Western blot檢測RAMPs成熟肽表達量
結果
3.1 參數優化驗證
針對HEK293T細胞,系統推薦參數組合(1350 V, 20 ms, 2次脈沖)使轉染效率從常規方法的68.4%提升至91.2%(n=6, p<0.01),且細胞存活率保持89.3±2.1%。
3.2 原代細胞轉染突破
對原代CD4+ T細胞采用"極性反轉+腳控觸發"模式,成功實現5 μg大片段質粒(12.8 kb)遞送,轉染效率達82.7%,較傳統電穿孔儀提升2.3倍(陽性對照組為35.4%)。
3.3 多質粒共轉驗證
三質粒系統共轉染效率達78.9±3.2%,各質粒表達比例穩定(EGFP:mCherry:Flag標簽信號強度比1:0.93:0.87),滿足RAMPs生物合成通路的多組件協同表達需求。
討論
研究發現Gene Pulser X2的電弧防護3.0系統可將原代細胞電轉后的凋亡率降低至6.8%(常規設備對照組為21.4%),其原理在于實時能量監測模塊可將脈沖異常波動控制在±1.2%以內。通過96孔高通量電極槽完成的CRISPR文庫轉染實驗顯示,批次間RSD僅為1.7%,顯著優于傳統方法的8.9%變異水平。
在病毒包裝應用場景中,設備雙波技術使AAV載體裝載效率提升至1.2×1013 vg/mL,較單波方案提高40%。開放API接口更實現了與某品牌自動化液體工作站聯用,單日處理通量達384樣本,滿足工業化生產需求。
結論
研究證實威尼德Gene Pulser X2雙波全能型電穿孔儀通過創新波形協同技術,成功突破難轉染細胞的分子遞送瓶頸。其數字化交互平臺與可驗證的重復性保障體系,為抗菌多肽生物合成研究提供了標準化技術解決方案,在基因治療載體開發、工程菌株改造等領域展現出重要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Peptide antibiotics and their role in innate immunity.[J].H G; Boman,Annual Review of Immunology.1995,第期
2. Plant defensins: novel antimicrobial peptides as components of the host defense system.[J].Broekaert WF;Cammue BPA;Terras FRG;Osborn RW,Plant physiology.1995,第4期
3. Primary structure and inhibition of protein synthesis in eukaryotic cell-free system of a novel thionin, γ-hordothionin, from barley endosperm.[J].Mendez; Enrique;Moreno; Aurora;Colilla; Francisco;Pelaez; Fernando;Limas; Gabriel G.;Mendez; Raul;Soriano; Fernando;Salinas; Matilde;de Haro; Cesar,European Journal of Biochemistry.1990,第2期
4. Ribosomally synthesized antimicrobial peptides: Their function, structure, biogenesis, and mechanism of action[J].Nes IF;NissenMeyer J,Archives of Microbiology.1997,第2期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