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水測溫儀是鋼鐵冶煉過程中實時監測鐵水溫度的核心設備,其測量精度直接影響生產工藝控制、產品質量及設備安全。以下是影響鐵水測溫儀性能的四大類關鍵因素:
一、環境因素
1. 高溫輻射干擾
鐵水溫度通常超過1500℃,周圍環境存在強烈的熱輻射。紅外測溫儀若未配備濾光片或冷卻系統,可能因背景輻射干擾導致測量偏差。例如,爐壁反射的紅外輻射可能疊加在鐵水信號中,需通過窄波段濾光技術提升信噪比。
2. 粉塵與氣體污染
煉鐵環境中彌漫的氧化鐵粉塵、CO/CO?氣體會附著在鏡頭表面,降低透光率。實驗表明,0.1mm厚的積塵可使紅外信號衰減達30%。需配置吹掃裝置(如氮氣或壓縮空氣)實時清潔光學系統。
3. 電磁干擾(EMI)
電弧爐、變頻器等設備產生的高頻電磁場(如2.4GHz Wi-Fi頻段)可能干擾測溫儀的信號傳輸。熱電偶式測溫儀的毫伏級信號易受共模噪聲影響,需采用屏蔽電纜(如雙絞鍍銀銅線)及接地環路設計。
二、儀器自身特性
1. 傳感器材料限制
- 熱電偶式:常用鉑銠合金(如S型熱電偶)在1600℃以上易出現材料揮發,導致測量漂移。鎢錸合金雖耐溫更高,但氧化問題需惰性保護氣氛。
- 紅外式:探測器的光譜響應范圍需匹配鐵水發射波段(約1.6-4.5μm),鍺或InSb材質探測器在高溫下可能出現暗電流噪聲。
2. 校準精度與頻率
實驗室級黑體爐校準時,若腔口發射率未達到0.99以上,會引入±5℃誤差。現場在線校準需使用標準熱電偶插入鐵水同一位置對比,但頻繁校準(如每小時一次)可能加速傳感器損耗。
3. 響應時間差異
熱電偶接觸式測溫響應時間約0.5-2秒,而紅外非接觸式受鐵水流動影響可能延遲至3秒。高速連鑄場景需選擇響應時間≤1秒的型號,否則可能錯過溫度峰值。
三、操作與工藝因素
1. 浸入深度與位置
熱電偶插入鐵水深度不足時,測得溫度接近液面渣層(約1200℃),而非真實鐵水溫度。例如,150mm浸入深度比300mm淺插時誤差可達80℃。需通過機械限位確保探頭浸沒。
2. 渣層覆蓋效應
鐵水表面浮渣(SiO?-CaO系)厚度超過10mm時,紅外測溫儀可能誤判渣層溫度(通常比鐵水溫低200-300℃)。需配置激光輔助測距或超聲波渣厚檢測模塊補償誤差。
3. 鐵水成分波動
碳含量每升高1%,鐵水液相線溫度下降約28℃。硫、硅等元素影響熱電偶的熱電勢穩定性,需在PLC系統中建立成分-溫度補償模型。例如,高鉻鑄鐵(含Cr 30%)可能使K型熱電偶輸出偏差+15℃。
四、數據處理與算法
1. 發射率設定誤差
紅外測溫公式中,鐵水發射率ε受表面氧化層影響(0.85-0.95)。若誤設ε=1.0,在1550℃時誤差可達+30℃。需動態修正發射率或采用雙波段比色法。
2 冷端補償失效
熱電偶回路中,冷端補償電阻精度不足會導致毫伏-溫度轉換錯誤。例如,S型熱電偶冷端溫度每變化10℃,對應電壓變化約0.08mV(等效溫度誤差約2℃)。需采用Pt100 RTD實時監測冷端溫度。
3. 信號濾波與延遲
工業現場常采用滑動平均濾波(窗口寬度5-10點),但可能平滑掉瞬態溫度尖峰。鑄造場景中,鐵水流速1m/s時,測溫滯后1秒即導致測溫點偏移超1米,需結合流速模型預判溫度分布。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