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儀器網手機版
移動端訪問更便捷華為“和平”海底光纜項目預計年底在法投入使用 成為美新“眼中釘”?
2021年03月18日 15:35:27
來源:化工儀器網 作者:Chole Lin 點擊量:9290

地緣政治因素直接影響到科學技術的物理層面,到底該如何評說?是否是繼5G之后,華為的另一“漩渦”?
【化工儀器網 時事熱點】近日,彭博社發布了一篇題為 “中國通往歐洲的 7500 英里海底光纜,加劇了互聯網爭端” 的報道,成為不少外媒的聚焦點。報道稱這條由中企牽頭建設、從巴基斯坦直達法國的海底光纜項目預計在今年晚些時候投入使用,法國等國準備硬抗住美國壓力,不再將中國完全排除在網絡基建工程之外。報道一出,引發國內外網友熱議。
圖源:華為
華為的另一“漩渦”?
根據此前華為的官方介紹和媒體報道,這條海底光纜始建于2018年,名為“和平”。以亞洲國家巴基斯坦作為起點,經海底過非洲之角,終抵達法國馬賽,將提供從亞洲到歐洲直接、容量大的線路,加上極低的延遲,對于許多商業應用程序和消費者應用程序都非常重要。
而此次項目的牽頭建設單位其實并不是華為主體,而是中企亨通集團,是中國企業500強、中國民企100強、光纖通信前3強,同時也是中國光纖光網、電力電網領域規模大的系統集成商與網絡服務商,而之所謂輿論焦點有一次聚焦華為,是因為華為是亨通集團的第三大股東,為次項目提供傳輸、登陸接收站的所需設備。
可以說,這是一條由中國企業自主打造的洲際光纜,聯合此前的5G建設之爭與美對華為制裁事件,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在彭博社的報道中,說這條海底光纜“加劇了互聯網爭端”。
具有戰略意義的大國博弈新籌碼
海底光纜實際上是采用絕緣材料包裹的導線,鋪設在海底,用以設立國家之間的電信傳輸。連接端主要為光纜和電腦,分為岸上設備和水下設備兩大部分,海底光纜即水下設備中重要的也是脆弱的部分。然而比起人造衛星而言,海水可防止外界光磁波的干擾,所以海底光纜的信噪比較高,在通信中幾乎感受不到時間上延遲,此外海底光纜的設計壽命為可持續工作25年,而人造衛星一般在10到15年內就會燃料用盡。作為現階段互聯網傳輸的主要方式,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目前98%的互聯網傳輸量和電話流量是通過大約400條海底光纜進行的。
世界上第一條海底光纜,要追溯到1850年,即為我國清道光皇帝在位的后一年,世界上第一條海底電纜在英國和法國之間成功鋪設,當時主要用于發送摩斯電碼。或許誰也不會想到在171年后,這項技術會成為大國博弈的籌碼。
和5G同一套“判詞”:美認為海底光纜為我國竊聽手段
海底光纜成為大國聚焦的重點已不是第一次。早在去年的8月底,就有媒體報道,谷歌和Facebook撤回了建設一條連接美國加州和香港的海底光纜的計劃,包括連接中國臺灣以及連接菲律賓的光纜。原因是華盛頓方面表示該光纜可能成為北京收集美國人信息的擔憂。美聯邦通訊委員會專員斯塔克斯在社交媒體上指出,在美國官員提出國家安全的擔憂后,該申請已被撤回。
這不禁讓人聯想到華為因5G建設遭遇制裁的事件。 2019年開始,中美貿易摩擦加劇升溫,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煽動歐洲、東亞等盟友“圍剿”華為,使得華為不僅在5G建設之路受阻,就連芯片也幾乎遭遇斷供。海底光纜不過是大國角逐的另一籌碼,至于到底是不是竊聽手段,是不是威脅他國安全,從各國依舊采用華為5G建設就可見一斑。
后記
科技發展到今天,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從歷次的工業革命就可知道,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合理運用可以造福于整個人類。在化加劇的大背景下,科技發展宏觀上為人類文明成果,為人類共享,然而現實是地緣政治因素直接影響到科學技術的物理層面,這是很遺憾的。
相關閱讀 Related Reading
查看更多+版權與免責聲明
-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③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