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動態
-
eLIFE:比干細胞更好用的祖細胞
人多能干細胞(hPSC)能夠成為機體內任何類型的細胞,在疾病模擬、藥物研發和細胞治療方面有很大的潛力。不過hPSC移植也存在一定的風險,這些細胞可能在體內發展為腫瘤。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的研究人員在十一月十日的eLIFE雜志上發表文章,為人們展示了一種不【詳細】
閱讀:530 發布時間 -
循環腫瘤DNA實時跟蹤癌癥發展
據本周三在《NatureCommunications》雜志發表的一項新的研究中,科學家發現,流進入血液中的腫瘤DNA,可用于實時跟蹤腫瘤的發展以及對治療的響應。延伸閱讀:新方法檢測循環腫瘤DNA效果良好。三年多來,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從腫瘤已經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的一【詳細】
閱讀:643 發布時間 -
Cell揭示RNA甲基化的重要功能
蛋白質翻譯的開始通常是通過帽子結合蛋白,將43S核糖體復合物招募到mRNA。不過,有一些轉錄本能夠以不依賴帽子的方式進行翻譯。迄今為止,人們對這一機制還知之甚少。免費索?。篒lluminaDNA甲基化芯片技術資料分享到:生物通報道:蛋白質翻譯的開始通常是通過【詳細】
閱讀:502 發布時間 -
抗癌基因p53的新作用
細胞為了成功地分裂,染色體就必須排成行,才進入它們的新細胞,就像打開一個劇院帷幕。它們要完成這一壯舉,在某種程度上要得益于稱為中心粒的結構,為幕布繩索提供一個錨點。zui近,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沒有中心粒,大部分細胞就不會分裂,并【詳細】
閱讀:396 發布時間 -
凋亡的多參數檢測
大家都知道,在細胞凋亡的早期,線粒體膜電位的下降是一個標志性的事件。而對于線粒體膜電位的檢測,JC-1這種親脂性陽離子染料是個很好的工具,也使用了很多年。生物通www.ebiotrade。。com當線粒體膜電位較高時,JC-1聚集在線粒體的基質中,形成聚合物,【詳細】
閱讀:388 發布時間 -
同濟大學Cell發布干細胞重要研究成果
來自同濟大學醫學院、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南昌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報告稱,他們利用單細胞RNA測序技術,同時運用加權基因共表達網絡分析(WGCNA),揭示出了激活休眠神經干細胞的信號。這一重要的研究結果發布在5月21日的《細胞》(Cell)雜志上。同濟大學醫學【詳細】
閱讀:860 發布時間 -
南開大學Cell子刊解析重要的蛋白復合體
延伸體(Elongator)是由六個亞基(Elp1–6)組成的多蛋白復合體,具有組蛋白乙酰轉移酶活性,在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延伸體參與了RNA聚合酶II介導的轉錄延伸、tRNA修飾、細胞分裂、細胞骨架構建等許多調控過程,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延伸體也和特定的神【詳細】
閱讀:583 發布時間 -
Cell驚人發現:會傳染的癌癥
數十年來,白血病爆發毀滅了北美東海岸的一些軟殼蛤(soft-shellclams)種群,其卻是由于惡性腫瘤細胞從一個蛤傳播至另一個蛤所導致。在4月9日的《細胞》(Cell)雜志上,研究人員將之稱作為是“驚人”的一個研究發現。生物通www.ebiotrade。。com霍華德休斯【詳細】
閱讀:553 發布時間 -
華南地區學者聯合解析粉塵螨基因組和轉錄組 發現新過敏原
深圳大學醫學部劉志剛教授和吉坤美教授、廣州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鐘南山院士和李靖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徐國榮教授和陳廷峰副教授課題組研究人員共同合作在上解析了粉塵螨基因組、轉錄組及其宏基因組。該研究在變態反應學領域刊物《TheJournalofAllergyandC【詳細】
閱讀:717 發布時間 -
中科大Hepatology肝臟免疫新成果
zui近,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浙江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在《Hepatology》發表一項研究成果,題為“Oralampicillininhibitsliverregenerationbybreakinghepaticinnateimmunetolerancenormallymaintainedbygutcommensalbacteria”。這項研究提出,共生細菌對于【詳細】
閱讀:637 發布時間 -
復旦大學虞先濬教授Cell Res聚焦“癌癥*”
來自復旦大學、中科院和德克薩斯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在胰腺癌中的ERK激酶導致了腫瘤抑制因子FBW7磷酸化及失穩定。這一研究發現發表在3月10日的《細胞研究》(CellResearch)雜志上。論文的通訊作者是復旦大學的虞先濬(XianjunYu)教授。虞教授主要從事胰腺癌【詳細】
閱讀:693 發布時間 -
熊志奇研究組文章:腦室旁灰質異位發生機制
1月14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熊志奇研究組在《神經科學雜志》發表了題為《Rcan1缺乏引起神經元遷移缺陷并引發腦室旁灰質異位》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報道了鈣調磷酸酶調節蛋白Rcan1在大腦皮層的發育以及腦室旁灰質異位發生過程中的重要【詳細】
閱讀:638 發布時間 -
同濟大學科學家PNAS解析致癌信號通路
來自同濟大學、南開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受損的Hipp信號可促進Rho1–JNK依賴性的生長。這一研究發現發表在1月12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志上。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科學家薛雷(LeiXue)是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其主要【詳細】
閱讀:566 發布時間 -
南京大學Nature子刊開發癌癥診斷新技術
來自南京大學、埃默里大學和南京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組成的一個研究小組報告稱,他們開發出了一種可在體內超靈敏檢測腫瘤細胞和癌細胞的缺氧敏感性分子探針。這一重要的成果發布在2015年1月5日的《自然通訊》(Naturecommunications)雜志上。領導這一研究的是【詳細】
閱讀:464 發布時間 -
中山大學Hepatology發表癌癥新文章
來自中山大學、南方醫科大學和美國喬治亞攝政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在人類肝癌細胞中Vps4A通過調控外泌體(exosomal)microRNAs(miRNAs)的分泌和攝取發揮了腫瘤抑制因子作用。這項研究已被在肝臟疾病雜志Hepatology(影響因子11.19)接受并在線發布。中山大學【詳細】
閱讀:462 發布時間 -
一種優于測序的KRAS突變檢測方法
KRAS基因參與了多種實體瘤的發病,包括結直腸癌和非小細胞肺癌等,而KRAS突變的檢測有助于醫生選擇對腫瘤病人zui有效的治療方法。近日,一個由中國科學家領導的團隊在《JournalofExperimental&ClinicalCancerResearch》上發表文章,稱肽核酸鉗制PCR(PNA-PCR【詳細】
閱讀:463 發布時間 -
Nature Communications發布基因組測序
來自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對4種代表性的彈涂魚(mudskippers)進行了基因組測序,由此闡明了兩棲魚類適應陸地生活環境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論文發布于12月2日的《自然通訊》(NatureCommunications)雜志上(延伸閱讀:華大基因Science參與發布1KIT【詳細】
閱讀:381 發布時間 -
農科院科學家發表Science文章
當研究人員鑒別導致野黃瓜具有強烈苦味的一些基因時,他們將高科技基因組學和傳統中醫學結合到了一起。抑制住這些苦味讓黃瓜、南瓜和它們的近親成為了現在受歡迎的食物,但相同的化合物也具有治療癌癥和糖尿病的潛力。由中國農業科學院黃三文(SanwenHuang)【詳細】
閱讀:348 發布時間 -
Nature Communications發布新基因組草圖
來浙江海洋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成功繪制出了大黃魚(largeyellowcroaker)的基因組序列草圖,由此揭示出大黃魚具有發育良好的先天免疫系統。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11月19日的《自然通訊》(NatureCommunications)雜志上。上海交通大學【詳細】
閱讀:702 發布時間 -
天津醫科大學Cancer Res解析“癌中*”
來自天津醫科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LASP1作為HIF-1α的靶基因在胰腺癌的轉移中起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一研究發現發表在11月10日的《癌癥研究》(CancerResearch)雜志上。論文的通訊作者是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郝繼輝(JihuiHao)教授。其以胰腺癌【詳細】
閱讀:417 發布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