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動態
-
Nature重大突破:破解青蒿素抗性基因
科學家們在瘧原蟲體內,鑒定了青蒿素抗性突變。這一突破性的成果于十二月十八日發表在Nature雜志上。“我們很快就能知道哪里出現了青蒿素抗性,監控抗性株的傳播”文章的共同作者,WHO的PascalRingwald說。青蒿素取自傳統中藥青蒿(Artemisiaannua),青蒿素【詳細】
閱讀:412 發布時間 -
科學家為一種細菌重編基因組密碼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0月18日(北京時間)報道,zui近,美國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合作,為一種細菌重新編寫了完整的基因組編碼,并提高了其抗病毒能力。相關論文發表在10月18日的《科學》雜志上。“這是*次從根本上改變了遺傳密碼。”論文共同作者、耶魯大【詳細】
閱讀:245 發布時間 -
上海源葉-Nature重要成果,解析神經元的超快內吞
神經細胞通過小囊泡相互傳遞神經信號,猶他大學和德國生物學家合作,發現神經細胞循環利用這些囊泡的新機制。研究顯示,與此前提出的兩種回收機制相比,新機制要快得多。文章于十二月四日發表在Nature雜志上。在小鼠腦細胞釋放神經信號時,研究人員將其快速冷【詳細】
閱讀:422 發布時間 -
院士戴景瑞:轉基因為何遭遇不信任
“科學家本身是做科研的,無論做科研還是評職稱,科普都不是zui主要的工作,所以宣傳部門應與科學家建立,推動科普,大家一道發聲”作為轉基因技術的支持者,中國工程院院士、玉米遺傳育種專家戴景瑞近日在北京與網友共同品嘗剛煮熟的轉基因玉米,希望傳達出【詳細】
閱讀:321 發布時間 -
科學家研發新RNA成像工具
發表在《自然—方法學》上的一項報告介紹了一種用于人體活細胞內目標RNA成像的工具。這種針對RNA探針的被命名為Spinach2的工具,拓寬了可標記RNA的范圍,從而更有利于動態定位那些與疾病有關的“RNA”。Spinach是一種經過設計的RNA復合物,其可以與小型合成分【詳細】
閱讀:310 發布時間 -
舊瓶裝新酒:能用于治療癌癥的“新藥”
華盛頓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對呋喃二脒藥物的簡單修飾,使得這種用來治療寄生蟲感染例如瘧疾的藥物,也能用于治療癌癥和免疫相關疾病。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11月份的NucleicAcidsResearch雜志上。在真核生物中,轉錄因子(Transcriptionfactors,TFs),對【詳細】
閱讀:640 發布時間 -
Cell新文章:神經細胞再生信號
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確定了一個可觸發某些受損神經細胞分支再生的鏈式反應,這一研究發現有一天或許可以幫助改善治療可導致感覺喪失或癱瘓的神經損傷。科學家們還證實,大腦和脊髓中的神經細胞在這一鏈式反應中喪失了一個鏈環——這一稱之為HDAC5的蛋【詳細】
閱讀:276 發布時間 -
中國學者10月參與發表多篇Nature文章
進入十月“諾貝爾獎月”,相繼傳來了諾貝爾獎各獎項的消息,今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花落細胞囊泡運輸,三位科學家分享了這一獎項。同時本月中國學者參與的多項研究也在Nature雜志及其重要子刊上發表,其中主要包括古老的神經系統,漢族人群原發性干燥綜合征G【詳細】
閱讀:322 發布時間 -
敗血癥有望實現2小時快速檢測
英國一項研究發現,一種小核糖核酸可作為敗血癥的生物標記物,未來有望通過檢測該物質在體內的含量,在2小時內檢測出敗血癥患病情況。參與研究的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格雷厄姆·洛德教授說,對于敗血癥來說,哪怕縮短1分鐘診斷時間,都意味著患者的治愈希望增加【詳細】
閱讀:277 發布時間 -
西安交大醫學部教授發表高影響因子論文
Lancet是目前世界醫學界zui的學術刊物之一,也是影響因子zui高的SCI刊物之一,其旗下的各份系列期刊恪守著Lancet“給讀者帶來高質量研究結果的承諾”,所有稿件*按照Lancet雜志審稿程序嚴格把關,旨在為衛生領域從業者提供一個學術交流的平臺。近期來自西安交【詳細】
閱讀:275 發布時間 -
納米孔尺度對DNA輸運速度的影響
基于納米孔單分子傳感器的第三代DNA測序技術,因其低成本,高通量等優勢很有可能成為人類測序*的創舉。zui近的一項研究發現,DNA在穿過10.8納米的納米孔道時的速度比穿過4.8納米的納米孔的速度降低了一倍,這對于實現DNA減速及單堿基測序意義重大。這篇名為“【詳細】
閱讀:293 發布時間 -
細胞紅蛋白基因過表達有助神經元耐受缺氧損傷
細胞紅蛋白在組織缺氧或耗氧突然增加時,把儲存的氧釋放,并且增強氧氣擴散進入細胞線粒體的能力,提高氧利用率,從而滿足組織細胞活躍的需氧代謝需求。中國醫科大學于秀玲所在研究團隊首先采用帶有綠色熒光蛋白的質粒為載體,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構建表達細胞紅【詳細】
閱讀:294 發布時間 -
宋建國課題組JBC發布癌癥研究新發現
來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證實,肝細胞核因子-6(Hepatocytenuclearfactor-6,HNF-6)通過p53及抑制上皮間質轉化,遏制了肺癌細胞遷移和侵襲。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9月10日的《生物化學雜志》(JBC)上。肺癌是當今范圍【詳細】
閱讀:324 發布時間 -
植物生長素空間分布和器官形態新發現
作為植物發育調控zui重要的激素,生長素的含量及其在器官中的分布(空間分布)決定了植物器官的形態建成、株型以及向重性反應等生物學進程。然而,目前對植物生長素在器官中空間分布的調控機制仍缺乏了解。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胡玉欣研究組以擬南芥為材料,通過【詳細】
閱讀:317 發布時間 -
北京大學Nature文章
相比于白天,地球在夜晚時正以更高的速率變暖,是當前氣候變化遭受忽視的一個方面:在過去的50年里,日zui低溫度升高速度比日zui高溫度升高速度要快40%。這種不對稱變暖有可能造成重要的生物學影響,尤其是對溫度變化極其敏感的基本生態系統代謝過程。在一期【詳細】
閱讀:305 發布時間 -
基因組研究直擊結核桿菌耐藥性 助力肺結核防控及治療
來自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等單位的科研人員對161株結核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簡稱結核桿菌)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及系統分析。研究發現在抗結核桿菌藥物的壓力之下,結核桿菌基因組中產生了一批新基因及突變,來應對這【詳細】
閱讀:340 發布時間 -
觸覺和運動神經元能對視覺信號起反應
觸覺和運動神經元能對視覺信號起反應可開發與癱瘓病人體覺和運動神經線路*融和的假肢中國科技網訊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美國杜克醫學院的科學家通過動物實驗發現,大腦的觸覺和運動神經元除了能感知接觸、控制運動以外,還能對視覺信號起反應。這一發現【詳細】
閱讀:271 發布時間 -
嗜中性粒細胞在癌癥免疫療法中起重要作用
新華網巴黎8月27日電(記者黃涵)法國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報告說,他們通過動物實驗發現,一種被稱作嗜中性粒細胞的免疫細胞在癌癥免疫療法中發揮重要作用。免疫細胞按形態可分為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三類,而粒細胞因細胞質中所含顆粒性質不同,又分為【詳細】
閱讀:400 發布時間 -
通過抗糖類抗體檢測瘟疫
即使在今天,瘟疫仍在剝奪人類和動物的生命。一種新的基于抗體的檢測方法,可以可靠、靈敏地檢測患者血清和其他生物樣品中的鼠疫。德國的研究者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Chemie)》期刊的報告稱,該抗體可對特異性識別致鼠疫病細胞表面的一個特殊的碳水化【詳細】
閱讀:345 發布時間 -
一種VCP酶抑制化合物或能治療癌癥
據《自然—化學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顯示,一種抑制VCP酶的化合物可為治療癌癥提供新工具。VCP又名p97或Cdc48,是一種ATP酶(利用ATP裂解產生的能量完成其他反應的酶),在蛋白質的可控降解中起著重要作用。科學家逐漸發現VCP也與癌癥有一定:其功能對保持癌【詳細】
閱讀:269 發布時間